黄河入晋,自北向南,奔腾至芮城后,急转90度,自此东去。河水拐成了“L”形,从转角处依次留下了风陵渡、大禹渡、郖津渡三大渡口。
风陵渡得名与上古传说中的风后有关。相传,黄帝蚩尤的战争中,黄帝得风后相助,改变了战局,帮黄帝统一了中原。风后故去,葬于渡口附近,称为“风陵”。
今人知风陵渡更多源于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郭襄的个人命运在风陵渡悄然发生了改变。如今的风陵渡景区以雕塑的方式,还原了那段情节,展示出两人相遇的场景。
这条奔腾多变的黄河,亦如复杂难测的宿命,而这宿命也隐隐地伴随着河边的渡口、岸上的人们。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风陵渡,而今远不止是一处景区。自1992年始,这里就被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医药及医药包装、新材料、商贸物流三大主导产业。文旅资源也已列入开发区打造新增长点的规划中。
从风陵渡东行50多公里,便至大禹渡。
从名字可知,这里曾因大禹而改变。相传这里是远古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地,塬上有其当年亲手栽种的古柏。芮城在冥冥中接受了大禹的传承,在上世纪70年代,展开另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工程。
历史上,芮城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半山区,受尽干旱,黄河岸边的人只能看着黄河水滔滔而去,却无法享受黄河之水带来的便利。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是流经大禹渡的黄河水千百年来却从未倒岸,一直都乖巧地靠着北岸静静地流淌。在1970-1974年间,国家投资在这里兴建了国内单级扬程最高的农业引黄高灌工程。
大禹渡灌区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引黄高灌工程,灌溉面积达54.62万亩,自此,这里的农人们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耕地也由过去的亩产“百斤田”变为了如今的“吨粮田”。
今年年初,大禹渡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正式开工,这是我省4个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之一,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85亿元,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31.35万亩、年节约用水量839万立方米。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在大禹渡灌区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灌区从量水设施到节水措施,从科学用水到精细化管水,都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从大禹渡东行20多公里,是郖津渡。
与前两处渡口相比,先秦时,曾经被称为“黄河四大津渡”之一的郖津渡已鲜有人知。
郖津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隘和军事重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文化影响。郖津来历与郖水有关,郖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郖水流域是黄河金三角华夏文化发祥地的核心区域。
郖津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盐运业十分发达。从中条山南麓到郖津渡口,形成了长达30里的道路街市,人称“三十里郖津街”。直到南同蒲铁路和运风公路建成,黄河交通枢纽逐渐转向风陵渡,古老的郖津渡才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紧邻古老的郖津渡,一座黄河湿地公园正在兴起。
圣天湖是芮城县黄河岸边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7.7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平方公里,是一处河道变迁遗迹性的湿地。可见湖泊、阳光、沙滩、湖岸、芦荡、湿地、黄河断崖等地貌。这里栖息着238种鸟类、147种湿地植物和52种鱼类,堪称我国北方少有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自2012年起,有公司先后投入了5亿元,对景区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并在此举办了多项大型体育运动赛事,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铁人三项比赛的决赛就曾在这里举办。
圣天湖生态旅游开发者立志要使圣天湖景区成为黄河中游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图借着特色小镇的发展,逐渐改变人们的休闲理念,热爱上运动,从而使运动休闲康养模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黄河从北向南,变为从西到东,河边的渡口历经兴衰更替,岸上人们的生活和理念也随之不断变化。
改变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现象,你永远无法想象其背后铺展开的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1.大禹渡风景区的大禹雕塑。
2.风陵渡大桥。
3.大禹渡新开发了一处露营基地。
4.圣天湖已经被打造为一处可供游人玩赏的湿地公园。
5.大禹渡的扬水工程,属于国家大型农业引黄高灌工程。
6.采访团在风陵渡的合影。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胡续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