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非遗往往以被保护的姿态出现,和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因而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吸引力不强。许多人只是听闻,让非遗“活”起来,映入大众眼帘,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英译非遗,匠心筑梦”实践队将英语融入仙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试图以新的方式使非遗活跃在人们面前。
(一)联系与准备
拨打群众服务热线,联系皤滩乡政府相关人员,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我们进入了皤滩古街,在聊天以及寻找中,我们对这座古镇留下了独特且较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也恰恰愈发明确了我们想为乡村振兴奉献一份力的决心。
图为小组成员初次进入皤滩古街,实地考察所摄——小组成员徐帅颖所摄的图片
(二)实地调查
1、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参观皤滩古街中的无骨花灯展堂,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之美。
图为小组成员前往无骨花灯展堂参观花灯时所见无骨花灯图—— 徐帅颖 摄
2、学习体验针刺无骨花灯部分制作过程
小组成员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皤滩古街,并拜访非遗针刺无骨花灯传承人——王汝兰大师。在说明来意后,王汝兰大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向我们展示了制作无骨花灯的工具,讲述和演示制作针刺无骨花灯的部分步骤。大师在讲述制作过程后,小组成员们也有幸体验了“刺绣”这一步骤。
图为王汝兰大师刺绣时所摄——小组成员柳琳、赵晴乐所摄
图为小组成员厉晓峰体验刺绣所摄——小组成员柳琳、赵晴乐所摄
图为小组成员听讲时所摄——小组成员柳琳、赵晴乐摄
3、提问、采图和录音保存
小组成员对部分制作过程提出询问,王汝兰大师对问题进行细心讲解,这也让我们对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团队将图片及制作过程录音收集完毕后,于展堂与王汝兰大师留下集体合照留念。
图为王汝兰大师部分作品图——小组成员丰树辉摄
图为小组成员与王汝兰大师合照(陈树平老师摄)
(三)文献汇总和翻译校对
调研后,小组成员结合网上专业制作过程,将其总结为一份制作文献,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无骨花灯部分资料进行中英翻译和校对工作。 小组成员将文件发表于网上,进行传播收尾工作。
图为部分中英双译文件展示
(四)调研感想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识到,针刺无骨花灯需要在社会各个阶层之间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这项手艺正在逐渐消逝。 这就更加明确了我们作为大学生当下的使命,为更好的让非遗活起来,我们应从针刺无骨花灯中汲取养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促进针刺无骨花灯的继承与发展,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中华非遗精品,已然成为皤滩乡的标识,扩大了皤滩乡的影响力。也证明了,始终贯彻党提出的“引进来,走出去”战略,针刺无骨花灯必将在继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愈来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