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李白的“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还是陈子良的“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若翻开中华历史文化的书案,你就会发现“家”这个字,无处不存,无时不在。
一个“家”字,代表的是一种信念,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
无论漂泊在何方,家永远都是最温馨的港湾,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无论别家的金銮如何的辉煌,都抵不过自家简陋的草屋,无论自身际遇如何,家永远都是自己心头最大的牵挂。
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失去,唯独不能没有家,因为家是心灵的归宿,生命的寄托,是人生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为此陈藩打小便立下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雄心壮志,而杜甫在自己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却依然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居才能乐业,成家才能安稳,生要有家,死亦有冢......
今天,便就跟来大伙聊聊中国古代“家”文化中的精品之作:民间四大豪宅。
一,民间紫禁城:王家大院
受电视剧《乔家大院》的影响,或许大多数人都知道乔家大院,而对王家大院却比较陌生,实际上王家大院的名气要远远盖过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素有民间紫禁城,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自1312-1313年开始修建,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300年历史修建而成。
王家大院分为“三巷四堡五祠堂”,目前光是对游人开放的三堡:红门堡,高家崖,崇宁堡;一祠:王家宗祠,便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而整个王家大院的总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万平方米,相当于1.6故宫大小。
难怪参观过王家大院的人,皆都纷纷感言:王家归来不看院。
历史上的王家是一个叫王实的人起的家,据说这王实原本是外乡人,因家乡变故而辗转来到了灵石静升落的脚。
后来,王实便凭着祖传的豆腐技艺,在灵石静升卖起了豆腐。
由于王实做的豆腐坚嫩可口,白中透黄,口感非常纯正,再加上他为人实在,从不缺斤少两,价格还公道,因此很快便就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称赞。
慢慢地,王实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由豆腐棚变成了豆腐房,后来又扩大成了远近闻名的王氏豆腐坊。
就这样,王实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成为了附近有名的豆腐王。
有了钱的王实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灵石静升选址建新房,据说,就这新房的选址,王实还得到了一位高人的指点。
也正是这位高人指点的新房址,成就王家的辉煌,以及后来的王家大院。
事情是这样的:
说有一天,王实在卖豆腐的过程中遇到一位受伤的外地老人,见老人伤势比较严重,王实索性生意也不做了,托付熟人照看豆腐摊,而自己则背起老人就往郎中家里跑。
后来,老人的伤病治好后,王实怕他体虚,便又让老人在自已家中休养了好一阵子。
老人是个风水大师,为了报答王实的恩情,就主动承担起了新房选址的重任。
经过三日不分昼夜地勘察研究,老人也终于找到了建新房的风水宝地:村西老槐树的东侧。
就这样,王实按照老人的指引在村西老槐树的东侧建起了新房,而这也就是后来王家大院最早的一批建筑群,名曰:拥翠巷。
再后来,在这块风水宝地的加持下,王家果然是越来越好,不但买卖越做越大,范围越做越广,且还在清朝入关后,走上了仕途之路,据说,王家为官鼎盛时期,同时有40多人在朝为官。
随着王家的名头越来越大,王家大院的规模也是越建越大,逐渐变成了现在的华夏民居第一宅。
二,江南第一巨富:周庄沈厅
看到周庄沈厅,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猜测这幢豪宅应该是沈万三建造的,不过想想也是,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时,三分之一的明城墙,几乎都是沈万三捐资修建的,据说每一块城墙砖的缝隙间都填满了糯米汁与石灰的混合物,这就是一直到现在南京的明城墙还是那么牢固的原因。
连城墙都能修,区区一座宅子又算得了什么?
然而,这周庄沈厅还真不是沈万三修的,而是他的后世子孙沈本仁在清朝乾隆七年,也就是1742年时建造的。
相传,沈万三当年免费建城墙来“讨好”朱元璋,最后却反被老朱扣上了一顶“图目不轨”的帽子,结果家产全部充公不算,自己还因此被发配到了云南。
自此以后,沈家便一蹶不振。
后来,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经商奇才沈本仁才逐渐恢复了沈家的荣光,据说这沈本仁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纨绔子弟,一直到中年时期才发愤图强,凭借着优秀的祖宗基因逐渐走上了人生巅峰。
于是为了告慰沈万三的在天之灵,沈本仁便不惜斥巨资修建了这座叫做周庄沈厅的豪宅。
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南市街上的周庄沈厅,七进五门楼,大小共100多间房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江南水乡,可谓是奢华到了极致。
沈厅共有三个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河埠,供家人泊船洗涤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与正厅,为借客送宾,婚丧嫁娶用;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为生活起居用。
三,军阀庄园:刘氏庄园
坐落在四川成都大邑的刘氏庄园,乃民国军阀刘文辉兄弟的居住庄园。
刘氏庄园建于清末至民国,由南边的老公馆与北面的新公馆共同组成,占地面积达到了5.8万平方米。
特别是中西合璧的新公馆,处处楼阁亭台,片片雕梁画栋,光是各种格子窗栅,雕花门楼上所镌刻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吉祥博古等艺术装饰图案,就多达数百种。
由此可见刘氏庄园的建筑是有多么的奢豪。
刘氏祖籍原本在安徽宿州,是随着清朝初年的一股移民潮,才最终迁到四川大邑安仁镇定居下来的。
其实一开始在安仁镇定居的刘氏族人皆是与土地打交道的贫农,一直到第七代刘文辉的爷爷刘宗贤中举后,才逐渐开始兴盛起来。
到了民国年间,刘氏家族更是枭雄辈出,光是军长就出了三个,而团级级别的军政官员更是达到了50多人,所以那时候刘家也被外界光荣的冠以了“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之说。
而其中刘文辉便是刘家最耀眼的那颗将星。
作为刘公赞(刘宗贤的三儿子)的第六子,刘文辉打小便就聪慧不凡,13那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陆军小学。
据说,当时陆军小学的最低入学年龄为16岁,没有“达标”的刘文辉便谎报年龄参加考试,当他看到完全超出自己年龄范围的考题后,却并没有慌张,几乎是一题不会的他,灵机一动便就在试卷的空白处写下了“欲强国必先练兵,兵不强则不能御外侮,将遭瓜分之祸,裕国必先富民,富民之道在兴工固农,救民之道在因势利导......”离题万里的“夸夸其谈”。
然而,校长看到后,却拍案称奇,特意将刘文辉找来,当场就将他破格录取了。
从此,刘文辉便开启了他的军旅人生,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成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连续参加过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他,始终都没有改变过初衷。
伴随着刘文辉的光荣入共,刘氏庄园最终也就上交给了国家成了庄园博物馆,变成了一个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也可以说是善始善终了。
四,六百年旺气所在:牟氏庄园
牟氏庄园,位于中国苹果之都——山东省栖霞市区(虽然南京也有个栖霞区,但此栖霞非彼栖霞也),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现如今保存的厅堂楼厢共四百八十多间,占地两万多平米,乃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
牟氏庄园建筑风格古朴壮观,以规模恢弘,文化底蕴浓厚而冠绝于世,尤其是其“三雕六怪九绝”的建筑艺术,更是有着“传统建筑瑰宝”的美称。
牟氏庄园乃是大地主牟墨林家族聚居的地方,作为地主家的儿子,牟墨林非但不傻,且还是极善经营的精明人。
同样都是购田置地的地主,牟墨林却与别的地主不同,他主张“余三余九,日益充盈”,利用各种手段购地,却只买地契,而不增租种钱,如此一来,农民不但得了一笔不小的地钱,还不影响自己的种植,积极性成倍增长的他们,自然是抢着种牟墨林家的地。
因此,光是租赁费一项,牟墨林便就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牟墨林又凭着“只换不借”的策略,仅仅用了两囤廉价的高粱就在刘家村一带换到了67公顷的自耕农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栖霞有很多地主,为什么偏偏只有牟墨林一个人成功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后人们最终在牟氏庄园大门的一副对联上找到了答案:
墨守耕读呈陶富,林立懿德诏封翁
总评:
其实不管是王家大院的王实,周庄沈厅的沈本仁;还是刘、牟氏庄园的刘文辉与牟墨林,他们的成功其实皆都离不开八个字: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不经历风雨哪会见彩虹,不通过磨难怎会有豪宅......
所有的幸福都是靠奋斗得来的,所有的快乐皆是由努力实现的......奋斗,努力吧,骚年,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