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出差来到济南,这是我第二次来济南,离上次已经过去了26年,不能说沧海桑田之变,但对于26年前还是高中生,如今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来说,不亚于一场超越了时空的对话和思考,尤其是在亲身经历了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其中的巨大变化让人惊叹,也令人唏嘘不已,在此写文小记一二。
1996年的济南记忆
说来也巧,第一次来济南也是在8月份,那是在1996年的高二的暑假,我有幸参加在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化学奥赛学习班,懵懵懂懂地加入了这个20多人的暑假班,由山师大的老师进行培训学习,也第一次来到了省会济南。
1996年还没有高铁和高速,高速客车也不方便,当时是和同学搭乘家长安排的运货卡车一起从青岛出发,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山师大的教室开始了一个月的暑假学习。
当时济南给我的印象是两个:一个是热,8月份的济南不愧是“四大火炉”城市之一,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让济南的夏天天然热且闷,白天在外面忍不住全身冒汗,这跟凉爽宜人的海滨青岛完全不一样。
另外一个印象是济南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个月的时间去过不少地方,从十大名泉景点,到经三路纬四路的市场,遍布全城的公园里永远人多,还有大学旁边到处可见的书店、书摊,当然这跟我当时住的山师大周边文化气息浓厚有关,除了这两点,其他的印象随着时间已经记不太清了。
2022年的济南印象
这次来济南只待两天,第一天有时间在周围走走看看,重温记忆中的济南。济南又名“泉城”,拥有“山、泉、湖、河、城”多种地貌,尤其是泉水多而闻名,知名的就有72名泉,我住在趵突泉旁边,是济南的老城区,离济南古城不远,历史悠久,“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老城区周围风景绿化都很有特色,跟我之后去的奥体中心和高新区的现代化街区相比迥然不同,很有济南古城历史气息和风貌。
跟26年前比,感受到的最大不同是两个:一个是城区车辆数目交通拥堵情况,因为济南老城区泉眼众多,无法开凿地铁,只能靠路面交通,车辆拥有量和道路数目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增多的还有大量的电动车和摩托车也让城区交通丰满起来,我在非早高峰时段订了一辆共享汽车,短短的2公里竟然走了10多分钟。
另外就是济南的城市面貌,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城市升级,从林立的高楼、整洁的市容市貌,到遍布街头巷尾餐厅商店,再到旅游景区摩肩接踵的游客如织,印象最深的是景区门口的出租车,没有了印象中“你抢我夺”的抢客,秩序井然,当然,济南的房价也水涨船高,这一点和朋友的交流中也被反复提到。
和20多年前一样的感受是生活氛围依然浓厚,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除了人们戴口罩刷场所码之外,疫情对于工作和生活影响几乎不可见,即使晚上9点之后老城区路边的食客游客众多,热闹非常。可惜这次来济南时间匆忙,没时间去山师大周围的书店故地重游,只能期待下次的机会。
中国发展的印记
高中的自己是一片白纸,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对于生活或者说社会认知非常有限,如今经过20多年,从大学到企业再到创业,对于社会的认识认知全面了很多。也经历了这些年快速的经济发展,查了一下记录,1996年中国人均GDP是703美元,而2021年超过了1.26万美元,是整整18倍的差距,这体现在从社会各个领域到大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大发展。
从高铁、地铁、私家车、遍布大街小巷的商场饭馆,到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便利,这些方面带给老百姓的变化远远超过了18倍这个纸面的数字,是从温饱阶段到小康再到富裕社会的跨越,作为经历过的人对这一点的感受直接而又深刻。
另外,我们中国人变得更加自信,可以用平视世界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中外社会发展的历程和未来,这一点不管是在疫情下中国社会整体的淡定,对于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还有自觉自愿接受疫情防控安排的种种都能够窥见一斑,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不仅仅是吃饱饭,而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同时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的发展和价值的统一,简单讲就是硬件发展之后带来的软件的升级迭代。
而这些“软件”,或者说人文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除了经济GDP、高楼大厦林立的经济指标之外,更值得我们去珍视和鼓励的方向。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过去40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之一,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我记得有一位经济学家做过比喻:中国经济好比是上升中的电梯,电梯里面的每个人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不管是跑步还是做俯卧撑,都能到达更高的位置。可以说,过去中国的增量市场给每个人带来了机会和财富的增长,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达到全球第二,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增速的放缓,从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人口红利不再且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从之前追求的数量取胜往质量效率转变,尤其是在当下复杂的国外形势之下。
这是我们这代人乃至下一代人面前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我们每个人跟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绑定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个人在当下的经济和社会大潮中应该怎么做?可以说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必答题,我相信很多人都在思考或者有了答案。
陶渊明有诗云:“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对于我来说,26年前的情景仿佛在昨天,也仿佛已经过去许久,时间改变了很多,也有很多保持如初,是为记!
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您阅读后感觉满意,请给予点赞、评论并转发,以示鼓励!「本文作者:孙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