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众所周知的“人间天堂”,古典园林之美是任何一座城市都难以媲美的。
进入苏州,便开启了古典之旅。
这座城市处处保持着“中古典雅”,有闻名世界的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留园、平江路、寒山寺等,也有小众冷门的古街古巷,位于东太湖畔吴江南厍老街,称得上”吴江文艺复兴“打卡胜地。
厍,意为“舍”,古代称为南舍,属简村(今南厍村)的一部分,是东太湖畔的一条古老的街巷。曾被誉为太湖避风港,是旧时吴江地区出入太湖的港口、驿站,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从上海驾车1小时抵达这里,城市的喧嚣突然沉静了下来。 从江南曲巷的城市肌理一路延伸,南厍老街像是被历史长河掩藏的一页。实际上,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多次在他的作品里提到过此处。
这里与”旗袍小镇“盛家厍完全不一样,一个是惊艳了时光的优雅,一个是沉淀了岁月的古朴,但都深得我喜欢。
冬日的南厍古街很安静,沿街的许多老宅于日光下显露出它的沧桑,一些窗扇看起来十分古旧,却如旗袍一般十分迷人。
南厍古街两侧青石驳岸,街面以青砖铺地,砖木廊棚连绵有1公里长。
在过去,这里曾是吴江地区出入太湖的港口、驿站,因此遍布是有茶馆、理发店、杂货店,酒楼、服装裁缝、铁匠铺、药材店等。
鼎盛时期,来南厍借港避风停泊过夜的船只可近千艘,下湖的、上岸的,在这里喝茶小憩,交流各种信息,很是热闹。
夜幕降临的时候,这里灯火通明,人潮涌动,各式悦耳的叫卖声和茶馆里的说唱声,显得异常热闹。想必,那时的茶馆评弹十分有韵味。
当时,南厍古街还有一排长长的廊棚,类似西塘古镇的雨廊。如今,只保留下一间老廊棚,是古街之上不可多得的古迹之一。
如今,这里宁静而安详,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一家理发店令我不禁驻足。
它不是现代都市的时尚,也不是古怪创意的潮流,而是经过岁月打磨的老剃头店。店堂内很简单,一个剃头师傅、一张老式的木质剃头椅、一面镜子外加剃头工具便是剃头店的全部。
店内,一位老师傅正给一位客人修面。别看店铺老旧、简朴,但师傅的手上工序相当考究,理发、修面、掏耳,整套做下来需要1个小时左右。
这样的手艺,这样的店铺已不多见,而这也是南厍老街仅存保留的几家剃头店之一。老师傅的手艺如南厍港的河水般,绵延不断地被传承下来。
从沿河古街朝村内深处走去,“砰”一声爆响令我愣在原地,随后一阵爆米花的香气扑鼻而来。难以掩藏激动之心情,寻着香气直奔过去。
当我看到它的时候,顿觉泪眼婆娑。很多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留在回忆里。我以为再也不会重逢,没想到南厍村之旅令我回到了小时候——炸爆米花。
神奇的铁罐、小风箱、大麻袋……在老人的一番耐心操作下,突然就“爆响”了。
这声音,这场景,我这辈子也忘不了,它是我童年时光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也是时代发展中最宝贵的历史片段。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它会彻底地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这一刻,我有了幸福的满足感。
正如作家冯骥才说过的:“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同春节一样,保护古村落,就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有’家’可回。”
冬日南厍,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让我“有家”可回。而在老街的一旁,有一处桃源,当地人称它是“白相里·绿水人家”。上海朋友说,“白相里”是指“好玩的地方”的意思。
住在白相里的游人,基本上都会来南厍老街走一走,看一看。
白相里·绿水人家是吴江东太湖度假区 “南厍e村”首个乡村振兴项目。
这里有民宿、茶室、酒吧、定制餐饮、民俗工作坊、娱乐活动坊、田园花坊、荷塘、小动物乐园等,是满足亲子游、家庭游、朋友聚会、情侣约会、公司团建的好去处,被称为是都市人的“理想家园”。
从精神家园到理想家园,时间于城市,已无痕迹,只是一堆日历和数字。
但在乡村,却始终保持形态,即为岁月和光阴,被无数都市人所向往。曾有人打趣,说“城里人向往农村,农村人向往城市”。
素墙、灰瓦、旧木、田园、江南古民居,任何一个元素都能勾起人们的向往。白相里保留了村落的原有气息,也保留了和本地人的关系。
走进白相里·绿水人家,只见拙朴的方石矮墙,掩映着竹篱茅舍。几栋朴素的三四层小楼伴着几间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老树、老房子、老家具,错落有致。
这里深得都市人的喜欢(50%客源是上海人,26%是本地人,其余的来自无锡、浙江等地),有人认为来到这里,像是走亲戚。
逛南厍老街、逛早市,买两条鱼,烧个土灶,吃饭、聊天,晒太阳打牌……其乐融融。
时过境迁,曾经码头兴盛的南厍港口已经寂静,但南厍村落却保留了江南水乡村落的自然肌理,令人不论是漫步在老街,还是夜宿于白相里,都有一种回到旧时光的亲切感、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