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不仅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还因为刘备伐吴失败而元气大伤。在此背景下,蜀汉无疑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因此,对于诸葛亮来说,其北伐曹魏的行为,显然是以卵击石,妄图以弱胜强。进一步来说,诸葛亮每一次北伐中原,只能率领数万大军,而就曹魏来说,总兵力在45万人左右。所以,对于诸葛亮乃至于后面的姜维北伐,都没有对曹魏造成严重的损伤。那么,问题来了,蜀汉如此弱小,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也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伐魏必输,却为何一意孤行呢?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在蜀汉如此弱小的背景下,丞相诸葛亮依然执意北伐,背后有这三大原因。就第一个原因来说,是因为只有不断北伐中原,才能证明蜀汉的正统。众所周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对于刘备、诸葛亮来说,将篡汉夺权的曹操、曹丕视为“汉贼”。因此,对于汉室后裔的刘备,选择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因为地处巴蜀之地,所以被后人称之为“蜀汉”。但是,就蜀汉来说,实际上是将自己作为汉朝的延续。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只有不断北伐曹魏,和司马懿、曹真等人殊死较量,才能体现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态度。
二
不过,因为蜀汉如此弱小,诸葛亮乃至于姜维的连年北伐,最终还是没有扭转蜀汉和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更为关键的是,正是因为蜀汉的弱小,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在东吴孙权称帝之后,诸葛亮和刘禅不仅没有讨伐,反而派人祝贺。就第二个原因来说,北伐中原,才能凝聚益州内部的力量,确保蜀汉的稳定。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前,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一直遭遇了本地士族的抵抗。就刘备来说,之所以能够击败刘璋,自然离不开益州本地士族的支持。而益州本地士族之所以支持刘备,一个原因就是看好刘备势力的发展。
三
在此基础上,等待夷陵之战后,部分益州本地士族蠢蠢欲动,在一些地区反叛蜀汉。对此,为了凝聚益州内部的各个势力,诸葛亮选择持续地北伐中原,也即将益州上下的注意力都放在北伐中原这一件大事上。在这一过程中,阻挠北伐中原的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在运送粮草上做手脚的李严,即便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依然被诸葛亮和后主刘禅废为平民,并且流放到偏远之地。正是因为持续地北伐曹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益州的内乱问题,从而延续了蜀汉的生存时间。而这,也是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贡献。
四
最后,就第三个原因来说,诸葛亮此举,是因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也即积极防御,又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指为了反攻或进攻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挫败进攻之敌的防御。进一步来说,面对强大的曹魏,蜀汉一方需要把防御和进攻辩证地统一起来,防御中必须有进攻,攻防结合,交替运用。换而言之,蜀汉不仅需要借助于巴蜀之地的地形优势来防御曹魏,还需要不断的进攻和袭扰曹魏,避免曹魏大军集结来威胁蜀汉。毕竟,蜀汉只有10万大军,而曹魏则有40多万大军,一旦曹魏真的能腾出手来进攻蜀汉,诸葛亮、姜维等人都是无法抵挡的。综上,蜀汉如此弱小,北伐曹魏几乎是一场必输的行动,但是,诸葛亮依然一意孤行,这背后是有深刻原因的。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