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德清县西高东低,莫干山上优美的林泉流到东部低洼处,汇成一片漂亮的湖泊,沿岸水草丰茂,南来北往的鸟儿喜欢在这里栖息。这里也曾非常适合人类栖居。时间倒退至6000年前新石器末期,那个陆地上没有道路交通可言的茹毛饮血时代,在这里撑一叶扁舟自在出入,或专心生产、生活,多么逍遥啊。
想必见识过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精巧的游人对这一幕并不陌生。那时的山林被猛兽占据,我们的祖先曾巧妙地利用湿地保护自己,才得以代代繁衍壮大起来。所以,今天来到德清县下渚湖湿地公园,内心更多抱着一股虔敬和热爱。当画舫掀起涟漪,便打开了一扇穿越之门,这一趟下渚湖泛舟之旅定格在结绳记事的中国史前文明。
谁也说不清下渚湖形成的具体时间,但这里一直流传着防风国的传说。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防风氏是伏羲的后裔,善于治水,此地曾建有防风祠。《国语·鲁语下》里记载,吴国打败越国,在拆毁越国会稽城时,挖出一节巨大的骨头。吴国派使者到鲁国去进行访问,顺便把这节巨骨也带去了,向孔子请教。孔子仔细看后回答:“我曾听说防风氏的身材高大,一节骨头要一辆车才能装下,与这块骨头差不多”。
这个故事中读出,当年下渚湖先民国富民强。采植文明的生活比农耕更为安逸,而且下渚湖的湖水出巽斗门、塘斗门、五闸斗门汇入东苕溪(龙溪)又与京杭大运河沟通,防风氏的活动范围大得很。
岛之国,千鸟翔集,藏着东方宝石
下渚湖面散布着600余个墩岛,1000余条港汊。沿岸大片的荷塘、芦苇荡。有的岛种着奇花异草,有的娱乐设施完备,有的布置了富有江南韵味的亭台楼榭,有的岛则完全让给了鸟类。
湿地是大地的绿肺,有净化水源的功能。认识这一点后,久居于此的居民搬离了出来,完全回归到了自然,于是吸引了四方的鸟儿在这里安家。这其中就有长嘴巴红脸仙子——朱鹮。由于它太珍贵了,有一座比较大的绿岛被更名为“朱鹮岛”。
朱鹮气质高雅,长得好看又极为稀有,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仙气十足的朱鹮对自然环境十分挑剔,到了上世纪已濒临灭绝,如今在禽类的地位相当于大熊猫。朱鹮还被被日本皇室视为圣鸟。次仁君是陕西人,从小就被朱鹮在陕西秦岭里安家的骄傲耳濡目染。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在陕西省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两个朱鹮的营巢地、七只朱鹮。在这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在中国陕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个朱鹮保护地。至2008年,朱鹮已经在德清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繁育种群规模多达100只。
三道茶解暑消渴
登岛乘船,乘船登岛,辗转游玩了7、8个小岛,最后一个岛上有一间“丈母娘茶寮”。它似乎读懂了游客的疲惫,已经准备好了“下渚湖三道茶”。
甜茶、咸茶和清茶,底料已经放好,客人只需将茶壶里滚烫的开水注入杯中就可以享用了。
头一道茶是甜茶。“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亲朋。”这是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品——镬糍,地道原味的农家特产。镬糍是人工挞出来的,颜色乳白,完整的宛如大碗,碎裂的则像天上片片云朵。镬糍既可干吃,也能加几小勺糖,冲入开水泡软吃,甜甜香香糯糯,入口即化。
第二道咸茶也叫“防风神茶”。当地民间以配料独特的烘青豆咸茶为饮,家家户户的乡土茶俗“打茶会”世代沿用。茶里的盐分恰好补充了体力,游园的疲惫一扫而光。
第三道清茶。清茶产自清幽的莫干山高山区莫干黄芽,为稀有的黄茶珍品,其品质可与安吉白茶、长兴紫笋等名茶媲美。
三杯茶,三种口味,三种境界,品出了德清人迎宾待客之礼数,品出了这片土地的物阜民丰,胃觉记住下渚湖的味道。
最后再乘船回到始发码头,结束游玩,走到门口还是觉得少了点甚么,这时始咕咕叫的肚子发出提醒,已经是晚餐时间,何不坐下来,享受一次地地道道——鱼汤饭。
金山银山不如鱼汤泡饭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简单的一顿“鱼汤泡饭”由内到外抚慰身心。下渚湖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早在吴越时期,这里的村民就以养鱼、捕鱼为生。为了犒劳自己一年的辛苦劳作,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每年在丰收之后,都会制作鱼汤饭。这是一道沿袭了几千年的美味。制作方法没有那么繁琐,却是地地道道的下渚湖之味。
回归旧石器时代,穿越6000年历史长河,相机里装满了下渚湖美景,肚子带走了下渚湖美味,防风氏岛之国一日游完美收官。
Tips:下渚湖湿地公园门口就有鱼汤饭餐厅,找个临湖的餐桌,宽坐下来,美食+美景,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