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永远的兰亭
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人们知道了苏州的寒山寺;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使滕王阁和岳阳楼名扬天下,被人推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抒怀,赋诗作画,留下多少风流佳话。同样,王羲之和朋友的一次偶然雅集和他乘兴挥就一篇《兰亭集序》,也使兰亭早在1600多年前就成为旅游胜地。
兰亭位于绍兴古城西南约13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寄居处,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路上的风景佳丽之处,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当年越王勾践曾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而得名。而今,兰亭已成为绍兴当家的旅游产品之一,其所在地也称之为兰亭镇了。兰亭的入口并不起眼,一个小小的仿古门楣,门旁立一个木架,白底黑字,潇洒俊逸: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见这句熟悉的话,我眼眶瞬间就热了。盛事难再,人生苦短,亘古谁能逃脱?王右军于1600多年前的感慨,不知让多少后来人临风而叹。绍兴名人古迹众多,陆游唐婉可曾来过?徐文长呢?
沿一曲径缓步入园,整体古朴,远处的兰渚山甚清秀,园内没有太多的人工建筑,颇有晋人取法天然的味道。
据官方介绍,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兰草,汉代时又在此设驿亭,故得名兰亭。东晋时,王羲之在此寄居。历史上兰亭几经兴废变迁,现存园林,是康熙时郡守沈启依据明朝嘉靖年间旧址重建的,基本保持明清园林风格,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整个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御碑亭等。我们入园后先见到的是鹅池,其时碧波荡漾,水汽氤氲,有白鹅三五只正浮游水面,一两只在岸上踱步。想起王羲之爱鹅成痴,以书换鹅等若干趣事,不觉呵呵。故事虽然从小就听说,今天在鹅池边,感受却与往日不同,就连那几只鹅也平添了高华气度,似乎不同于我平素所见俗物。莫非此处钟灵毓秀,它们也吸收了日月精华?
鹅池亭内有碑刻“鹅池”二字,铁画银钩。据传鹅字是王羲之亲书,池字是王献之补写,父子合璧,民间美谈。
过了鹅池,转小丘,便到了兰亭碑亭,亭内有康熙所题兰亭手迹碑一块,字体敦厚丰满。说到此,必得添一段管理员为我们闲述的御碑亭旧事。
御碑亭内,有一巨碑,是清朝原碑,有三百年历史,碑正面是康熙1693年所临的《兰亭序》,书法秀美雍容。背面是乾隆1751年游览兰亭时御笔的《兰亭即事诗》,书风飘逸,对兰亭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很是难得,又称“祖孙碑”。
这块碑能于文革期间保存下来,实属万幸。当时红卫兵要砸碑,在兰亭驻扎的血吸虫防治所的医生们连夜给碑上涂了白石灰,又用红漆在碑正面写上毛主席诗词《送瘟神》,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才得以保存。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生生死死串起了所谓的历史,后来的人看待今天如果今天的看待古人,只是我们当真能够读懂古人吗,就像后人了解如今的我们吗?
中国历史走到了东晋,士族走到了巅峰。王马共天下,王氏家族的势力是极其庞大的,当然还有谢氏。这些家族的人凭着较好的出生就可以入仕做官的,而且官还可以做得不小。譬如王羲之本人,算起来也是官二代、官三代乃至官四代了。正因为有这样的先天的优越性,他才可以演绎“东床快婿”典故,他的儿子才会潇洒地“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如果说“竹林七贤”寄情山水是为了躲避司马氏的高压,王谢家族这样是不存在的,他们游山玩水,寻仙问道纯粹就是修身养性,进而追求生命的意义。飘逸潇洒的行径当中实际上难掩淡淡的虚无。
王羲之算是入世较深的,领右将军,世称王右军。他能给老婆婆的扇面上题字说明他还是同情贫弱的,在国家大事上也能坚持己见,劝当权者放弃简单的北伐说明他还是一个有见底的政治人物。但因其书名太盛,以至于人们更看着的是他的艺术才能。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李白跑到唐明皇跟前玩到最后自己恐怕都觉得没有多大意思,还不如四处溜达溜达。有人曾经探讨过文人是否适合从政这样的话题,研究了诸如东方朔、曹植、李白、柳永这样的人是否具备政治才能,结果好像不太认可。中国文人的幸运季是在宋朝,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黄、米、蔡官当的都不小,虽然个体的差别很多,但都还是想有一番作为,可无论是范仲淹的改革还是王安石的变法最后都失败了,究其根源,与他们身上的文人秉性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宋朝的软弱是文人执政造就的,但大唐开元盛世的时候,几任宰相任期都很短,大约可见李隆基的政治智慧。到了他犯浑的时候,一下子让李林甫把持了相位十几年,国家的问题就出来了。王羲之那般的飘逸潇洒旷达,你要是说他有多强的政治城府的话恐怕也不是事实,后期不还是因为见不得自己看不起的人爬到了他上头就辞官不干了吗?我在一个不知名的杂志好像见过他是因为看不惯王述才辞官的,还有人说他和温峤关系也不太好,虽无确切考证过,但是他的书生意气还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区别性很强的群体,混得好的时候想着出将入相,混得不好的时候就想着归隐山林。躲在山里多半还是怕别人不知道,有的还生生地把自己炒作出来,炒作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我并非说兰亭集会就是一场炒作,但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王羲之以及孙绰,还有深受佛家影响的支道林等人坐在弯曲的流水面前,接连不断地吟诗、喝酒、著文,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看点的,结果虽然写的那三十七首未能广泛流传,倒是成就了中国书法史的巅峰之作--《兰亭集序》而妇孺皆知。
《兰亭集序》本身又是一个话题,都说好,可谁见过?在世的没有一个见过,见过的都是临摹本。临摹的尽管乱真,尤其是大家的临摹之作,就比如拿米芾的摹本来讲估计是接近的,但是他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个性在里面,再说米芾也没见过原本啊!就这样反反复复地以临摹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断挑起后人的兴趣,好像每个写书法的要不临摹一下《兰亭集序》就不能算是个圈内中人,这也大大丰富了兰亭文化。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究是一股强大的原动力,又因为未知的不可确定性,使得未知的魅力更高,不断地刺激着后人去揣测、去遐想、去丰富。比如,通常流传着王羲之父子写字的故事,又说儿子写了一个字,老子在上面点了一点,老娘说就这点像你爹,这或多或少有点传说的意味;即便是“鹅池”两个字是否当真是父子合写也说不清,因为眼拙如我者,觉得生造的痕迹很明显,那个“池”字也不太像王献之的作品,你偏说“鹅瘦池肥”的话,我也没有什么根据来驳斥。
不过,单从王献之流传的草书作品来讲,是丝毫不逊于他老爹的。真实的情形是,在当时以及稍后的年代里,王献之的书名是超越王羲之的,大约是梁武帝开始让父亲上位了,而到了李世民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李世民就是一个王羲之的超级粉丝,死了都要把真迹带进棺材里,而这个粉丝此后又成了全民的偶像,如此推波助澜,王羲之不成为圣人都说不过去。我把这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搁在上面没有一点贬低“书圣”的意思。无论是王羲之还是王献之都是都是登堂入室的人物,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后人汲取不尽的养份。我的意思可能是当我们后人如此膜拜他们的时候,他们在哪儿?或者说这种膜拜和他们本人有多大的关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真正的哈姆雷特本人却是第一千零一种情形。流觞亭前,有一处修竹环抱的宽阔平地,一条“之”字形小溪蜿蜒曲折于其中。
显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绘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在游人的眼中,这条小溪是一条再也平凡不过的一弯流水;而正因为有了王羲之和他的乘兴之作《兰亭集序》才使这弯溪水名扬天下。
流觞则是指漂在水上的酒杯,诗人临水而坐,一觞一咏组成了著名的曲水流觞。可以说,没有当时王羲之等人的曲水流觞活动,就没有《兰亭序》的诞生,当然也不可能有今日的兰亭。曲水流觞是兰亭景区的灵魂所在。
弯弯曲曲的溪水穿过茂密的翠竹丛,带着秋的心声,带着偶尔落下的黄叶,从上流缓缓而下,溪水清澈见底,时而可看见不知名小鱼在水中游荡。斜阳懒懒地映射到水面上,泛着金色的鳞光。我静静地坐在曲水旁,遐想着当年曲水流觞的盛况。
据传,古人在每年的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祈求平安,常在水边组织修禊仪式,同时作为一种水边嬉戏的游乐。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此修禊,组织“曲水流觞”活动。这些文人雅士们约定的活动是即兴作诗,诗不成就得罚酒。当时参与修禊的四十二人共得诗37首,无诗者各罚酒三觞以助兴。王羲之将已成之诗汇编成集,并应众人之邀,乘着酒兴在集子之前写了一篇324个字的序文,举世闻名的《兰亭序》就此诞生。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但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文章也旷达洒脱,逸趣无穷。神来之笔,竟成千古绝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把《兰亭集序》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从此也被后人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而成了历代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及其他文人雅士的朝圣之地和江南的著名园林。
我想,王羲之的这次活动,绝非异想天开。农历三月,正值风清日丽、芳草萋萋,茂林修竹映着先生的宽袍峨冠,先生愈加潇洒倜傥、气宇轩昂。一群性情名流裸足兰溪,进行一场古老而庄严的仪式:以香草蘸水拂洒周身,祈佑驱灾除病。而后曲水流觞、对酒和诗,酣畅淋漓之际,先生泼墨挥毫,留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序文干净简洁,字字如铁钩银划,侠士舞剑、狂士当歌。其实,早在上古的周朝,人们迷信巫术,在三月上旬的“已”日,让女巫在河边为大家除灾去病,称为“祓除”或“修禊”。意为洗去积秽、祛除不祥。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魂,祓除不祥。(《诗经•郑风•溱洧》)渐渐地,人们将修禊与春游活动联系起来,又因必须在河边,慢慢生出临水宴饮的风俗。后来,人们为增加乐趣,就让酒杯盛酒顺着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喝酒。当王羲之作《兰亭集序》后,方才有了“曲水流觞”之说。不过,到了汉朝,人们已将修禊活动改在三月三日。魏晋时,文人雅士崇尚古风,喜欢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春游、修禊活动被发扬光大。
而三月三日踏青“修禊”,逐渐成为世代相传的民风。后来,“曲水流觞”被搬进室内,酒杯在宴桌上按顺序流传,传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成为文人墨客的竞相效仿的趣事。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有对这种酒事活动的精细描绘。今天,北京紫禁城里、济南坊间、桂林街头……,到处都有“曲水流觞”的遗迹。由于《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优美自然环境的吸引,文人雅士寻踪访迹,追怀风流者络绎不绝,而兰亭亦盛名不衰。
从此,“曲水流觞”活动成了文人墨客一项高雅聚会活动,宋代的黄庭坚在宜宾根据《兰亭集序》的描述建造过“流杯池”,桂林也发现过宋代时“曲水流觞”的遗址,而这项活动也渐渐流传到民间,一直到清代才渐渐湮没。
兰亭,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全国各地诗词作者和书法家、画家前来参观游览。目前,这里每年都要接待十几批书法家仿效古人进行“曲水流觞”活动。
面对着曲水流觞处的建筑就是流觞亭,就是现在人们纪念“曲水流觞”的场所,该建筑为清代所成。亭内陈列《曲水流觞图》、名家书作、当年“曲水流觞”所成诗文等。
兰亭处处成景,处处幽雅,许多有关王羲之父子的传说和景点无法一一详述。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含量非常丰富的园林。对来到兰亭游览的人来说,除欣赏兰亭的景观之外,更多是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润,它使人们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了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