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古董街荷里活道是古玩爱好者必到之地。荷里活道,并不像名字般直白:它不是“电影街”,而以聚集了超过100家的古董及古董家私店闻名世界,被国外报纸评为“一辈子必须走一趟的街道”之一。通常掏上一百几十元,也可以把不少“小古董”抱回家。
荷里活道位于香港中环至上环,横贯香港岛中西区,在太平山脚下,东自云成街起,西至皇后大道西,可谓一条荟萃港岛百年沧桑的“历史街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44年。
很多人都认为,这条街的名称是取自美国“荷里活”的译音。但实则不然,这条街的名字,原本是来自于街道早年种满的冬青树(Hollywood),中文没有翻译,只是根据读音得名“Hollywood Road”,被人念成了“荷里活道”,又称冬青街。当时美国的荷里活甚至还没有出现。
荷里活道是香港开埠以来最早辟建的街道,看到四处都是“畛畛轩”或“畛畛斋”,就能判断出到了古董街。据说这条街是香港开埠以来第一条街,聚集了卖瓷玉器、珠宝、石像家具、书画等的店铺,分工细致而专业。连小小的糖水店,也显得颇有古风。
古董店店面小的,不过十来平方米,有些“迷你”店,只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柜台,只能算是个摊位;店面大的,从一层到三层,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不论门面大小,店内都很清幽雅致,而且种类繁多,除了“中国风”的家私、卷轴、陶瓷等各类古玩外,还有来自西洋的古旧的电风扇、留声机、钟表、钢笔、打火机等等,以及来自日本、泰国等国的金银珠宝、漆器和其他古玩。
大店大多货品丰富、展示美观。这样的店家,主要经营高古的陶瓷器,与内地和国外艺术品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古的陶瓷器和青铜器在欧洲受到青睐,据说在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贵族家里没有收藏中国高古瓷器,是要受到“歧视”的。因此,近年来国外各大拍卖公司屡创中国高古瓷器价格新高。有些东西就是通过种种渠道先流到香港,然后再流到海外的。
沿着荷里活道向西行,就可抵达上环的文武庙及摩罗街古董市场。摩罗街分上下两段,上街狭窄的街巷开设了30多家古董店。这里的古董店主要以摊档为主,和内地的旧货地摊相似。
纸张、陶瓷、铜器、玉器、石器等各种材质,旧钟表、旧皮包、鸟笼、瓦当、钱币、旧钢笔、旧电话、米老鼠、芭比娃娃等各种小玩意,沾上点旧的边的物品应有尽有。
这里大东西好东西不多,但花上半天时间寻觅到一个做工上佳的银盘或者小银勺、小银铃还是很容易的。那些产自英国的瓷器,质量不错,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价钱不算太高,只是不成套。
如果能经常去逛逛,说不定能凑齐。这样,虽然它们作为日用品已经退出了生活舞台,而作为家庭装饰,却有一种独特的趣味。更让人唏嘘的是,寻寻觅觅的机缘和一件件旧物寄寓着的一段段往事。
在香港繁华的另一面,还有更多有趣的香港文化,它们隐藏在香港的一些小众景点里,只有会玩的人才知道。图为古董街上的摊档。
这条古董街是殖民时期的第一条街道,因聚集了超过100家的古董家私店而闻名世界。
它被外媒评为““一辈子必须走一趟的街道”之一。通常掏上一百几十元,也可以把不少“小古董”抱回家。
很难想象,在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的现代化都市中,居然有一条“藏匿”着无数宝贝的寂静老街。行走于古董街上,仿佛回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质朴而纯粹的气息,是老香港们怀念的味道。
对于港人来说,古董街之所以神秘,不仅仅是因为它沉睡着多少古董,而是它本身就是“古道”。它见证了香港的历史征程,只要我们细心些,相信一定能探寻到许多香港开埠以来的历史印记。既可以打发时间,又能欣赏到来自各地的古玩,何乐而不为呢?
荷里活道古董街最大的两件“古董”是街道东端的两家古老的铺头,毗邻而居,分别卖食米和蔗汁。剥落的墙面写尽了岁月的沧桑,就像那些铺子的旧物,自然会触动人们关于老香港生活的想象。至此,对于荷里活道古董街审美感受才算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