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地球上最为偏远的地区,大家脑子里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浮现一个答案:南极和北极。南北两极位于地球上比较极端的区域,确实算得上偏远。
可是,这两个地方都算不得是最为偏远之地,在地球上有一个名为“尼莫点”的地方,到了那里,你会感受到真正的绝望。
人迹罕至的尼莫点
尼莫点,又称海洋难抵极,是地球表面距离陆地最为偏远的地点。
显然,距离陆地最远的地方一定会是在海洋中。尼莫点就位于南太平洋,具体坐标为南纬48°52.6′,西经123°23.6′。
若在尼莫点上放眼望去,我们的视线中看不到一丝岛屿、陆地的影子。
据数据统计,距离尼莫点最近的陆地在远在2688千米之外,这意味着,如果以尼莫点为圆心,以2688千米为半径画一个圆,那么,在大约227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里,我们都看不到陆地的存在。
由此,尼莫点的偏僻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人类是陆生生物,在水中无法呼吸,也就无法在海洋中生存,因此,我们对于陆地的依赖性极强,人类社会的一系列社会活动也都是在陆地上进行的。
而尼莫点由于距离地球太过遥远,周边也没有岛屿,因此受到人类的影响较小。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丁点人类文明的痕迹,是一片真正的荒芜之地。
试想,若我们哪一天非常倒霉地流落到了尼莫点,且不说基本的生存问题,即使我们能在那里长久地活下去,可是,没有信号,我们联系不了远在世界彼岸的亲朋好友,也不能通过手机获得消遣娱乐,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这是何等的绝境。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只会被望不到头的孤独、恐惧席卷。
而除了人迹罕至之外,甚至连鱼类这样的生物都对尼莫点嫌弃至极,不愿在这里生存生活。
生物的荒原
大家知道,不仅人类需要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但凡是生物,其存在都离不开营养物质的输送。
在食物链中,处于底端的大部分生物都是以太阳作为其能源的直接来源,而等级高一些的生物则会通过对底端生物的捕食来进行营养的补充与交换。
显然,底层生物虽然弱小,但它们却在食物链中扮演了一个最基础的角色,是这个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在某个生物区域中,没有大量的底层生物作为其它生物的营养来源的话,那么,在这里就很难产生一条稳定健康的食物链。
在这一点上,尼莫点可以说是“生物的荒原”,在这里,生物踪迹实为罕见稀少。
其一,尼莫点与陆地的距离实在过大,由于距离限制,陆地上的任何营养物质都难以传送到这里,如此一来,有机物便无法堆积。
其二,尼莫点的地理位置十分“巧妙”地避开了太平洋中的海洋洋流。而海洋洋流中便蕴含着众多生物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对于区域内水生生物的生存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遗憾的是,尼莫点却无法接收到这些营养物质,正因为如此,尼莫点区域内的海水养分极低,无法支撑起一个稳固的食物链条。
因此,尼莫点可谓是生命的荒原。
尼莫点的可怕也正是在此,试想,连鱼都不愿意在这里生活,若人类处于尼莫点中国,其生存可能性能有多大?
不过,凡事无绝对,尼莫点也没有强大到杀死所有生物的地步。其实,在尼莫点的海底深处,有着一些细菌以及海洋微生物的存在,这种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依赖程度不高,深海处的热泉足以使它们在海底安身立命。
此外,由于不会有人类打扰,海洋中没有捕食者,尼莫点甚至成为了这些海洋细菌和微生物最为安全可靠的家园。
航天器的安息地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隔,在过去,海洋是人类难以逾越的一道天堑鸿沟,生活在不同陆地上的人们想要互通有无是相当困难的。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带给人类的限制与束缚正在不断减少,许多海洋都被人类开发成为了航海通道,通过海洋,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自由且便捷地交流。
而尼莫点却和大部分海洋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这片人迹罕至的区域成为了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推进器。
长期以来,航天器的回收都是一件颇为棘手的事情。由于航天器材体型往往十分巨大,在回收时一旦出现纰漏,出现了位置上的偏差,便很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人迹罕至的区域成为了航天器的最佳回收地点。尼莫点自然也不例外,许多在太空中使用寿命殆尽报废的航天器都会被安排到尼莫点进行回收。
早在1971年,前苏联在为其废弃航天器寻找落点的时候,便发现了尼莫点是处理航天器残害的绝佳地点。这是因为,当航天器残骸落入这片区域后,其残留的辐射和有害物质会被隔绝在这里,不会外流污染到更多区域。
而自从前苏联首次在尼莫点坠落航天器残骸以来,在尼莫点里,渐渐堆积了越来越多的航天器“遗体”。在安息的260多个残骸中,大部分残骸都属于俄罗斯。
此外, SpaceX火箭、欧洲航天局的5艘货运飞船以及日本的6艘HTV货运飞船也都选择了在这片无人打搅的角落里沉眠。
结语
对于生物来说,尼莫点可以说是“生命的禁区”,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尼莫点却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得不说,尼莫点确实是一个奇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