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枣种好就是最幸福的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孟娟 图/徐洪波
“老伴儿,来这边,这儿的冬枣又大又多,拍出来肯定好看。”9月24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的古林冬枣采摘园,市民李香芬对老伴说。转过身,枣园的主人苏红丽送上一捧刚摘下的洗得干干净净的冬枣:“姨,你和叔尝尝。”“口感真好,今年的枣特别脆甜。”李香芬说,每年冬枣成熟季,她和老伴都会到苏红丽的枣园逛一逛,老伴搞摄影创作,她买些冬枣回去,给家人尝个鲜。
不远处,苏红丽的爱人薛宏波在招呼一批慕名而来入园采摘的游客。“一共13斤,130元”“你这是10斤”……称完散枣,薛宏波又将刚装好的礼盒放到游客车上,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主要是搞入园采摘,今年受天气影响,枣子晚熟了十来天,20号刚开园,许多老顾客就过来玩了。”薛宏波说。常年在枣园劳作,薛宏波的脸被晒的黝黑透红。他的身后是一棵棵排列整齐的枣树,放眼望去,成串个大饱满的冬枣压弯了枝头,红绿相间,甚是喜人。
薛宏波、苏红丽都是后地村村民,家里原有明清古枣树和灵宝大枣20多亩,种植枣树已有20多年。灵宝大枣的美名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让他们生活殷实,从未想过转行。即便是在本世纪初,灵宝大枣受新疆大枣、新郑大枣冲击,销路受限之时,他们也没有放弃,而是转变思路,另辟蹊径开拓市场。
“2000年,我们去陕西杨凌农博会参观学习,看到优质的鲜食冬枣一斤卖到100元,当时我俩都感到很震撼。后地种植大枣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尝试呢?”苏红丽说。说干就干,当年,薛宏波夫妇就筹集资金承包土地,引苗嫁接,探索在后地古枣树上嫁接培育鲜食冬枣的方法。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断摸索,薛宏波夫妇掌握了一套冬枣的培育种植技巧,填补后地没有鲜食冬枣空白。目前,枣园面积扩大至25亩,培育有冬枣、蟠枣、芒果冬枣3个品种,满足人们对冬枣不同口感的需求。
与种植灵宝大枣不同,冬枣管理起来非常复杂,劳动强度大,环环相扣,不能有任何疏忽。为了保证冬枣品质,薛宏波夫妇紧盯每个环节,忙起来时,吃住都在枣园。他们始终坚持给枣园施农家肥,运用诱虫器防止病虫害,保证培育的冬枣绿色、有机、无公害。为保证冬枣的口感,他们定下“两不”原则,并严格遵守。即不为赶节气抢占市场提前开园,不为躲避雨季提前摘果。“宁可让枣烂在地里,也不能卖不好的果。”苏红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信守承诺,让他们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和认可。目前,他们的冬枣一部分供游客入园采摘,一部分销往郑州、武汉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他们的冬枣采摘园不仅被灵宝市科技局设定为科普示范园,还是该村以枣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示范园。
“把枣种好就是最幸福的事。”薛宏波说。作为后地村村民,薛宏波、苏红丽以种植枣树为生,他们注重经济效益,更看重枣林的世代传承。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黄河岸边后地村人的执着与坚定,用勤劳与汗水绘就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