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难掩内心激动,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
又到国庆长假。过去两年,我们曾“坐着高铁看中国”,也曾“沿着高速看中国”,在不同的旅途里,我们体验中国速度、见证中国变迁、感受中国实力。如果说通过高铁、高速呈现的是一个“行进的中国”,那么这一次,不妨让我们跟随澎湃的直播镜头,感受“流动的中国”——那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
在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大大小小的河流在中国版图上错综复杂地分布着,给我们的土地带来灵动的气息与活力。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流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更在漫长的历史中滋养着中国人的生命,形塑着中国人的性格。
黄河九曲,夭矫如龙,带给中国肥沃的土壤,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对黄河的眷恋,对黄土地的深情,形成了坚韧不屈、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长江滚滚,万古不息,既有一泻千里的豪迈,也有百转千折的迂回。蜿蜒曲折6000多公里的长江,以其奔流不息的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一种永不枯竭的动力。
不只是黄河、长江,在作家笔下,还有沈从文的沅水,萧红的呼兰河,苏童的金雀河,贾平凹的州河,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母亲河”。她养育了我们,也造就了我们。对每一条河流的探源,也正是我们对生命本源的不断追溯——我是谁,我又为何是我?这个追问的过程,必然是辽阔、浩大而深邃的。
从源头的细流,中国的大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养分。正是河流,滋养了沿途的村落和市镇,带来了商帮、船队、码头、港口,最终形成了璀璨的城市和文明。我们回顾、记录的每一条河流,既是个体的记忆,但当她们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流。
赫拉克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河流的特点就是流动、变化,古老的河流塑造了华夏文明,而沿岸的新风景,则形象地展示着中国人的新生活、新气象。
浦江恒流、上海恒新,从不起眼的小渔村成长为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黄浦江畔的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也会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大潮起珠江,千帆竞风流,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二引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京杭大运河今年4月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千年运河,正迎来世纪复苏。
不断变化的不仅是河流两岸的风景,更是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生活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现代人越来越依赖河流,河流对人类的价值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今年夏天,长江流域遭遇多年不遇的极端干旱也提醒我们,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河流、敬畏自然。
河流是自然生命,也是生命的自然。人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河流也会将我们的生命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充实的内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人类与河流的和谐关系,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
江河浩荡,奔腾向前。无数河川汇聚成洪流,终究要奔向更广阔的大海,这个大海就是更开放的世界,就是人类共同缔造的全球化进程和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