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西镇1号地块安置点位。洛绒尼玛 摄
9月30日,磨西镇的清晨分外美丽,太阳从山尖升起,山间的云雾环绕着小镇。
早上七点钟,磨西镇贡嘎悬崖温泉酒店外的临时救灾帐篷开始拆除,而位于小镇另一头的磨西镇过渡板房安置点也开始忙碌起来。“这是一个搬家的好日子。”磨西镇大杉树村6组村民何明一家人一大早就开始收拾,为搬入新房作准备。
9月30日,国庆前夕,泸定430户受灾群众开始告别临时帐篷,陆续搬进位于磨西镇、得妥镇4个新建安置板房的“新家”。
430户震后群众“拎包入住”
在磨西镇1号地块安置点位,何明是第一个领到钥匙的。
“昨天就接到通知要搬家了。心情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要来看看新家。”何明一家三口,分到的是三人间的新家。
刚入住板房的群众正在铺床。洛绒尼玛 摄
何明的新家配置齐全:3张床、2个衣柜、1套3人用的桌椅板凳,崭新的床上用品四件套、新棉絮、新毛毯。 除了这些,新家里配置的东西很齐全,完全是“拎包入住”的标准。
咱地村3组的村民宋华刚一家也感到很惊喜。“地震中,我们家的房屋垮塌了,啥东西也没有抢出来。”宋华刚告诉记者,搬家之前还在发愁怎么置办东西,“没想到一进新家,发现牙膏牙刷、洗发膏、纸巾、拖把、垃圾桶等日常需要的东西全都配备好了。”
搬进“新家”群众,开启“新生活”。洛绒尼玛 摄
“磨西镇1号安置点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搬迁入住了来自磨子沟村、大杉树村、咱地村、共和村、青岗坪村及老街社区受灾群众106户、312人。”泸定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甘孜州住建局副局长罗卫介绍,泸定震后新建过渡安置板房有4个点位,可安置430户、1407人,其中磨西镇2个、得妥镇2个,“磨西镇两个点位可安置530人,得妥镇两个点位可安置870余人”。
“让受灾群众住得放心、安心、舒心”
从进场施工,到建成后群众搬迁入住,不到20天。
“时间很紧。”在华西集团四川一建市政公用工程公司总经理李林心里,磨西镇1号安置点建设有一张时间表:9月11日进场施工、9月13浇筑混泥土、9月14日边坡加固、9月17日安装板房、9月22日道路施工、9月27日室内装饰、室外绿化,9月28日验收完成。
“虽然只是过渡性质的安置板房,但一定要让受灾群众住得放心、安心、舒心。”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9月6日,震后第二天,过渡安置板房的选址工作即迅速开启——根据专家意见,都是选在距离高山较远、地质环境相对安全、不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方。
磨西镇1号地块安置点位。洛绒尼玛 摄
板房的安全和保暖同样十分重要,“考虑到当地地处高原,光照充足、温差较大等地理气候因素,以及居住的舒适美观需求,在板房选材上,充分考虑了房屋门窗、墙体及屋面材料的保温节能和防火性能”。
李林介绍,在施工工艺上,还考虑了很多细节。“比如,每一个房间,都设置了双层玻璃并配备窗帘,一方面是确保隔音效果,另一方面是确保充足的采光,确保入住群众安心舒适。”
行走在安置点的群众。洛绒尼玛 摄
一个功能齐全的美丽小型社区
搬入新家住下来了,各项生活配套跟得上么?
记者来到位于磨西镇1号安置点位一角的公共厨房区域。这里有14间公共厨房,记者看到,每一间公共厨房内,洗菜区、做饭区严格分开,每家一个做饭操作台,操作台上做饭,下面的柜子用来放置厨房用具。
大杉树村3组村民正在制作坝坝宴。洛绒尼玛 摄
“每家都发了新的电饭煲、电磁炉,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厨房里的一套都配齐了。”磨西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公共厨房外,还配备了门卫室、卫生医疗室、超市、书屋、公共淋浴房、公共厕所、垃圾收集房等。“除了外观上看是过渡性质的板房外,其配备功能与一般小区没有任何差别,能够满足安置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这里就是一个美丽的小型社区。”
作为承担过渡安置功能的磨西镇1号安置点,搬迁入住了来自该镇磨子沟村、大杉树村、咱地村、共和村、青岗坪村等多地的受灾群众。这些来自不同村组的群众入住后,社区管理和服务如何跟上?
工作人员正在临时党支部挂标语。洛绒尼玛 摄
针对这个问题,磨西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磨西镇两个集中安置点都分别设立了临时党支部和管委会,并设立平安实践站、文明实践站、创业微基地、志愿服务队、周末学堂等,有针对性地为受灾群众开展服务。“比如周末学堂,我们将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志愿者队伍,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为安置点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学龄前儿童开展作业辅导,组织文娱活动。”(川观新闻记者 张明海 甘孜观察 杨孟双 洛绒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