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咱北京的前门大街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事实上,前门这片儿的人气儿从古至今就没断过,如今网红打卡地遍布京城,分类还特别齐全,有自然景区,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餐饮以及创新零售,街区,园区,住宿,阅读空间,只要北京人有功夫,就可以撒开欢儿地玩儿。
今儿要聊的前门地区,在网红眼中它只是一个打卡地,但在北京人眼中,这片儿承载了很多南城人,胡同里的美好记忆,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前门大街,鲜鱼口儿,还有近两年特别受欢迎的三里河,以及北京坊,即便您不消费,转一转也别有一番滋味!
首先要说的是北京土著的老朋友们,瑞福祥,张一元,内联升,大北照相馆,一条龙涮肉,在前门地区还有很多老字号,都留下了老北京人的足迹,不得不说,前门地界儿里,很多老字号是北京人离不开的,就像成了一种习惯,隔三差五就得来一趟,像六必居,张一元都是典型的例子
毫不夸张地说,前门大街是众多北京人心中的一大宝藏地,白天您可以跟这儿逛逛老字号,等夜幕降临,步行街两旁的霓虹灯亮起时,前门这片儿显得格外亮堂,热衷自拍的朋友都会第一时间掏出手机,记录美好时刻。
哪怕是在冬天,依然抵挡不住大伙儿逛前门的热情,而在不少老北京人眼中,前门近些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准确地说,自打前门改造之后,很多北京人都很久没正儿八经的逛过前门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前门这片儿消失的老字号太多了。
其中有的都搬迁走了,比方说泰丰楼,在南城人的记忆里,泰丰楼就在前门大街路东,如今搬到了老舍茶馆那边儿,全聚德也是一样,最早是在‘肉市’再有长春堂药店,过去老北京人都上这儿买避瘟散,装修规格全都是木廊子,路西边还有谦祥益布店。
如今再走进前门,很多地儿老北京人都不认识了,因为建筑各式大变样儿,过去一家老字号一个样儿,都是自个儿设计的,如今是统一设计,一点特色都没有,不看招牌字号,还真就分不出谁家和谁家,按照过去老北京人的习惯,一说上前门大街,都有针对性。
现在即便您有针对性,轻易也找不着,而且听老北京人说,现在的前门大街缩短了不少,现在从珠市口往北叫前门大街,严格来说,应该从天桥,桥头一过来,这儿叫山涧口儿,打这儿开始算起,就已经是前门大街了,远比现在要长得多。
两边儿都是买卖字号,一进山涧口儿路西边儿有一酱菜园子,布铺,卖皮货的,美福林包子铺,正阳门饭店,森泰茶叶,以及珠市口的永安都消失了,说起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很多小年轻儿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很多北京人都没见过前门前头的三桥,最早是护城河,六十年代修地铁,这才把河填平了,沿着河道直接修成了地铁,前门楼子前的三桥如今我们只能通过黑白照片看到了,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前门大街上,非常热闹,不过看上去,大多数人都在急着赶路。
看得出来,在老北京那个年代里,讨生活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儿,跟今天人们坐在咖啡馆里,享受下午美好的时光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而在北京坊里,您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您可以看着AR地图逛街,只要您手机里装了这个导航,就能看到不一样的街区景致,眼前看到的字幕都是虚拟的,每到一栋建筑前都有相关的提示信息,北京坊内的古建筑的历史也会通过这个软件呈现在面前,这是1932年6月竣工的交通银行旧址。
这是老北京廊坊头条的劝业场,这是盐业银行旧址,在这种五彩缤纷的虚拟世界里逛街,感受的不仅是古老街区的新面貌,更是一种科技进步带给北京人的一种愉悦体验,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要着重说说劝业场,这是北京坊里的一栋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北京城的商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新新服装店,老北京人都对它再熟悉不过了,1905年建立,最早老北京叫‘京师劝工陈列所’后来被北京人叫成了‘劝业场’名字的由来,有十二个字儿,叫劝人勉励,振兴实业,提倡国货,这十二个字儿,搁在今天依然适用。
劝业场在今天看来,不过就是个古老建筑,可在100年前,这里那可是名震京城,最时尚,最热闹的娱乐购物地之一,直到1975年,改为新新服装店,那也是北京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宝藏地,后来又改为宾馆,直到2011年停业,开始了全面修复,如今的劝业场被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经营,迎来了很多著名品牌的发布会,知名艺术家的展览。
再次为咱北京城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认识北京,感受大北京的美好,北京坊的24小时书店,这家书店的最大特色就是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书籍都是外文原版,以纯木质结构为主,充分利用空间码放尽可能多的书籍,在这里,北京人会有一种被书海包裹的感觉。
头顶无数个小灯泡儿,营造出的星空顶,告诉人们这里是一家24小时书店,每逢周末都会吸引不少爱读书的北京人,坐在角落里,享受片刻的安宁,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位于三层的绝佳取景地,这儿有一面朝北的落地窗,视野开阔,可以平视正阳门城楼,俯瞰前门大街,眺望前门火车站。
看书之余,来一张极具历史年代的自拍,可谓不虚此行,最后再来说说三里河,它坐落在前门大街东侧,鲜鱼口外,与西侧的北京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时尚,一个古朴,修缮后的三里河,小桥流水人家,堪比江南美景,重点是它保留了很多老北京传统的老院子。
青砖灰瓦的胡同里,一扇扇红色的对开门儿,显得格外耀眼,每年北京的冬天都倍儿冷,但即便如此,没有疫情的时候,还是经常能看到有老北京人来这儿遛弯儿,三里河之所以受大伙儿的欢迎,除了历史悠久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承载了很多南城人的独家记忆。
每次看到这些平房院落都会触景生情,在这里追忆过往的胡同生活,更是一种幸福,回忆起过往生活的简陋,在河岸南侧依稀还能见到,与河北岸的胡同院落相比,这里更突显出了早年间北京平民生活的状态。
破旧的木门,早已踩得凹凸不平的门槛儿,窄得只能容纳一人的过道儿,红砖外露的墙面儿,空间有限的晾衣环境,无不告诉人们,这就是北京胡同人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甭看胡同大杂院的生活条件不如楼房便利,但无论隔多少年,老北京人都对老房子,有着割舍不掉的感情。生活在胡同里,守着老房子,用着老家具,对生活没有过多的要求,这就是咱老北京人,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