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细心的网友在游览故宫博物院的时候,发现故宫慈宁宫、乾清门附近的原有金属栏杆都被换成了汉白玉栏杆。消息一经传播,引起很多争议,认为新制仿古汉白玉栏杆很容易让人误解,破坏了宫殿建筑原有风格。历史遗迹能不能新增防护设施,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有网友认为,新增的汉白玉虽然在风格上与故宫相协调,但是却改变了历史。比如当年这口大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用的,应该是开放的,方便救火时使用。现在用固定的汉白玉围起来后,可能会误导普通游客对大缸当年的功能理解。还有网友认为,装置保护装置本意是好的,汉白玉栏杆与周围更协调。但是这样容易让游人误认为本来就是古迹的一部分。弊大于利。
其实这个问题,咱们可以根据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国家相关规定,二是故宫博物院的实际情况。先说第一个方面,我国在2015年4月24日已经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中第四章第四十七条规定“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因此故宫博物院对馆藏文物采用汉白玉栏杆的防护措施是合法的。
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5)》中,明确提到故宫的管理安全评价,故宫博物院的管理人员没有执法权,虽然能通过劝导等方式制止大部分的不规范参观活动,但对极少数的言行无法处理。同时又指出,应“根据室外陈设的材质,指定具体保护措施:加固措施,石材防风蚀措施,安装围栏”。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加上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故宫博物院的游览人数日益增加。2016年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达1600万人次,再次刷新接待纪录。游客人数众多,素质参差不齐,许多景观已经被来来往往的游客摸得油光锃亮。相比金属栏杆,汉白玉护栏似乎更容易降低游人去摸一摸铜缸、铜狮子的冲动。如果说栏杆是破坏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功能,那么室内展览用的围栏、玻璃橱窗岂不是都应该弃之不用了?甚至于整个故宫以前都是皇家的,没有承担过观光旅游、普及历史的职能。
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能全通透的给游客参观,但在目前的条件下,适当安装符合当年风貌的栏杆,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无奈之举。当然故宫也可以通过增加介绍牌,分别介绍室外文物和护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