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张瑶 林思雨
20年前,慈惠街以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风格改造旧村居,使最西端的鸦渡大队变成武汉最早的“网红村”——石榴红村,成了当时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模范生”。
20年后,慈惠街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对鸦渡及蔡家两个社区进行环境提升和景观改造,形成了全新的“乡伴慈惠”旅游区。
9月29日,这片占地0.7平方公里的景区基本完成升级改造,不仅为国庆期间的武汉近郊游增添了一个好去处,更为共同缔造美丽乡村、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路子。
从石榴红村到“乡伴慈惠”,这里经历了哪些变化?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提前踩点。
环境提升让村民住进了画里
在慈惠,一条20多公里长的慈惠街,自东向西贯穿全域。“乡伴慈惠”景区就位于最西端,涵盖了蔡家、鸦渡两个社区、14个永久性保留村湾,共1206户、4071人。
9月26日,时值金秋,道路两旁的水杉树已披上金纱,美不胜收。驱车驶过蔡家社区居委会,就进入了景区。
左手边,汉江大堤旁有一座雕塑高悬于半空,形似水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滴’。”慈惠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慈惠依汉江而兴,水文化浓郁,因此将“一滴水”确定为主入口的“地标”。沿着慈惠街往里走,靠汉江一侧村舍连片成排,沟渠池塘相连,乡间小路纵横。经过改造,村舍的院墙、立面、屋顶、门窗全部粉刷、更换一新,还有各色园林小景、雕塑凉亭点缀其间。
不远处,一片荒地被开辟为乡村广场,广场中间的大戏台顶部用原竹手工建成,能耗低、无污染,形似“龟壳”。“我们蔡家社区90岁以上老人有11人,80岁以上老人有36人,‘龟壳’象征了我们这里的长寿文化。”蔡家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君说。
由广场通往村内的3片鱼塘,经过生态治理,池水已清澈见底,水面浮着睡莲,水底游着锦鲤,水上建有“连心桥”,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蔡家社区79岁的村民张德荣激动地说,“我在农村住了一辈子,没想到有一天村子会变得跟景区一样美,我们就像住进画里一样!”
产业注入让游客能留下过一夜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
以前的石榴红村,旅游只有采摘、烧烤、农家乐“老三样”,游玩体验、住宿购物都是短板,游客来了只能一日游,很难过夜。
此轮改造中,“乡伴慈惠”景区植入艺术、休闲、文旅、研学、餐饮、民宿等元素,打造爆款项目,补齐服务链条,形成了颇具田园特色的农旅产业链,努力让游客留下来。
一看住。景区引入相关企业投资1000万元建设愿驿·筱境和愿驿·半闲两个项目,前者为树屋,后者为精品民宿,共有房20间,价格从五六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在其示范引领下,“个个世界”“桥边第一家”“时光小院”等民宿相继落户,初步补齐了住宿接待的短板。
二看行。蔡家、鸦渡原本全靠慈惠街双向两车道出入,逢旺季,必堵车。景区新建一座停车场,可停放私家车300余台。同时购入一批电瓶车摆渡游客,下一步还将配套开设观光小火车。村湾之间打通“断头路”,形成环村循环,便于停车与疏堵。
三看游。景区重点打造亲子菜园、生态鹿园两大项目。前者占地40亩,分为水田活动区、旱地活动区等,亲子家庭可以通过租地、认购、种植的方式进行认领。后者占地172亩,将喂养40余只东北梅花鹿,还把原有塘堰打通并清淤,对原本平坦的地势进行堆土造型,形成高端露营区。
四看娱。江中潮等一批优秀艺术家打造的文艺家农场,已成为慈惠街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之一,不定期开展“武汉以我为荣”文明实践活动,举办艺术展、荷花节、乡村音乐节等文娱活动,打造研学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普基地。鸦渡社区新辟“刀把塘垂钓中心”,提升垂钓体验。金汉果园专业合作社新增羊角蜜、无花果、葡萄等品种,使得一年四季有果摘。
五看吃。景区依托文艺家农场规划建设了商业区域“紫藤文化村”,集餐饮、文化于一体,吸引了大宝乡村咖啡馆、福晟别居、恩施摔碗酒等一批餐饮店家入驻。
六看购。景区积极落实东西湖区与恩施咸丰县对口帮扶工作,划出核心地块建造恩施非遗体验馆,售卖恩施当地手工艺品,进行非遗产品展示。
如今的“乡伴慈惠”,已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队一天地、一线一分光、一域一特色”的美丽格局。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