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分析,我国大多数人群未接种天花疫苗,缺乏猴痘免疫保护。
重庆市今日(9月16日)通报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这是此轮猴痘疫情流行以来,我国内地首次发现猴痘病例。
今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8月中旬,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大约4万例病例。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近日发文分析,我国大多数人群没有接种天花疫苗,缺乏对猴痘病毒的免疫保护背景。目前建议通过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例、尽可能隔离和接触者追踪等方式控制猴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根据我国今年印发的防控指南,猴痘病例应严格单人单间隔离,对密接者要进行登记、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
台湾、香港、重庆三地发现猴痘病例
据央视消息,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这是此轮全球猴痘疫情流行以来,我国内地首次发现猴痘病例。
该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在按规定进行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期间,发现皮疹等症状,经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输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其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目前,该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记者注意到,我国已有三地发现输入性猴痘病例。
今年6月24日,台湾疾控部门首次监测到一例输入性猴痘病例,为一名20多岁在德国留学的男子,回到台湾后出现症状。
今年9月6日,香港卫生防护中心通报,一名30岁男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其症状包括皮疹、淋巴肿胀、喉咙痛等。该男子曾在美国居住,途经加拿大、菲律宾。
高福:我国大多数人群未接种天花疫苗,缺乏猴痘免疫保护
2022年5月以来,世界多个非流行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且存在社区传播。
2022年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8月中旬,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大约4万例病例。
近日,院士高福等专家发表文章“Neglected Zoonotic Monkeypox in Africa but Now Back in the Spotlight Worldwide”,对猴痘流行情况及预防策略作出分析。
文中称,猴痘过去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偶尔也出现在其他地区。在自2022年5月以来影响北美和欧洲富裕国家的全球疫情暴发之前的50多年里,非洲的猴痘疫情被国际社会严重忽视。
1980年,在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天花被根除,与之相关的疫苗项目也逐渐停止。过去用第一代牛痘病毒天花疫苗,接种天花疫苗预防猴痘有效率达85%。由于天花疫苗还可以预防猴痘,当时天花疫苗计划的终止也造成了猴痘流行区的激增。西非和中非最近逐步取消了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旅行限制,这可能是导致猴痘病例增加的原因之一。
高福认为,我国大多数人群(特别是1981年以后出生的人群)没有接种天花疫苗,缺乏对猴痘病毒的免疫保护背景,这导致了大量的人群容易感染猴痘。随着中非贸易及非洲工人和游客数量的增加,猴痘输入的风险也在客观上增加。
目前建议通过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例、尽可能隔离和接触者追踪等方式控制猴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不建议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以预防猴痘。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治疗猴痘,但不应惊慌。
追问1
猴痘有何症状?是否致命?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共同印发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
指南中介绍,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
该病毒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据新华社消息,9月1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确认今年美国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死亡病例。
追问2
猴痘传播途径是什么?
猴痘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追问3
如何防控猴痘疫情?
今年6月,我国发布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防控指南中提到,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出现皮疹等症状应当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以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资源和报备。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各地应当主动进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别是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人员。
疑似和确诊病例应由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派的专用交通工具运送到指定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隔离观察和治疗。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应严格单人单间隔离,落实污染物处理,对密接者要进行登记、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21天。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