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摩崖石刻,曾打破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长历史。
相传乐山大佛地处的三江汇流处,水势汹涌湍急,经过的船只经常船毁人亡。
来此修行的海通和尚看在眼里,决定在凌云山岩上凿刻弥勒佛的佛像,借助菩萨的法力降妖除魔。
这是个巨大的工程,从唐代开始历经三代终于建成。
然而在公元803年竣工完成后,乐山大佛在民间变得极其的神秘。民间流传乐山大佛佛陀里有一个神秘的宝洞,藏着无数的宝藏,引得众人争相探索,但都未果。
直到1962年,政府修缮乐山大佛,这才揭开了1200年前的传说……
乐山大佛为降伏水怪而建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地理位置处在大渡河、岷江、青衣江三江汇流处。三江交汇导致此处水势湍急、波涛汹涌。
这条水道也有史以来成为船运事故的重灾地,尤其是其中的大渡河,与横跨的凌云山崖相冲击,形成了“突怒哮吼,雷霆百里,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激烈水势。
夏天汛期之时,此地水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剧烈起伏的波涛也让附近的百姓感到恐慌,他们经常目睹从此地经过的船只淹没于汹涌的水流,而船只上的人更是被无情地吞没于河底。
当时有一位周游天下的老和尚,途经凌云山时发觉此地是个修行的好地方。
老和尚名叫海通,本名清莲,是贵州人,12岁便出家,师从高僧慧净。
几十年间,老和尚海通游历了许多地方,但当他第一次亲历凌云山时便深感此地环境清幽适合修行,最终选择了在凌云山上搭建一间陋室长久居住。
海通望着山脚下滚滚的激流还有那瞬时消失的船只,心中难以忍受。
他心想:这一定是河底有水怪在作妖,而要想彻底镇住无恶不作的妖精,必须借助菩萨神通广大的法力。
信仰佛教的海通迫切的想减少悲剧的发生,他想引渡所有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于是他决心在凌云山岩上凿刻“弥勒佛”的佛像。
佛教的道义认为弥勒出世便会“国泰民安”,同时信佛者有一种信念即弥勒佛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神佛,这也与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的要求是相同的。
老和尚海通选择弥勒佛的目的也意在仰仗佛祖没有边界的巨大法力,“易暴浪为安流”。
海通随即开始操持起修建乐山大佛的前期工作。他耐心细致地考察了凌云山的构造,选择了一面较为完整且光滑的巨大石壁作为乐山大佛的开凿地。
然而开凿出海通所构想的乐山大佛高耸威严的形象需要无数的物资与钱财。
为了筹集资金与招募劳动力,他每天起早天黑的外出化缘,不辞艰辛。他等待着万事俱备的那天,开启这浩浩荡荡的大工程。
历时三代九十载得以完工
唐玄宗开元初年即公元713年,海通和尚历经千辛万苦筹备好了巨资。
在海通的动员下,许多凌云山周边的百姓以及专业的工匠们纷纷踊跃前来加入修建乐山大佛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那天起,众人便安札在凌云山上,数千人开始一锤一锤地敲击凌云山石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工匠们在施工时都要冒着生命危险。
经过了数个寒冬酷暑,乐山大佛终于修建到了肩部的位置。
然而大佛只露出了冰山一角,海通和尚却因为连续十八年的辛勤忙碌积劳成疾,最终不幸逝世。领头人海通和尚的圆寂,让这项大工程戛然而止。
后来海通的徒弟们自告奋勇的肩负起师傅未完成的大业,继续领着群众修造大佛,这才结束了凌云山长久的宁静。
渐渐地,先前积攒的资金挥去一空。尽管徒弟们也在四处筹集资金,但在巨大的开销面前根本不足以应对,只能被迫中断了这项庞大的工程。
又过了数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迁职到了凌云山。得知消息后的他,将自己的俸金悉数捐赠给了乐山大佛的修建工程。
有了资金后,海通的徒弟便再一次带领着工匠们,重启了乐山大佛的工程。
但无奈的是,此项工程过于繁琐和庞大,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与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的需求,使得仅仅凭借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的俸金也难以维持下去。
不过此时的乐山大佛总算修建到了膝盖的位置。
意料之外的是,朝廷在得知乐山大佛修建停滞的消息后,表示愿意给予适当的援助,并迅速将朝廷的一部分税款赐给了乐山大佛工程,帮助他们完成后续的修建工作。
那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也愿意捐赠自己的半生积蓄,并向朝廷主动请缨主持乐山大佛工程。获得朝廷的支持后,乐山大佛的建造在往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又过了慢慢四十载,到了唐德宗时期,这尊大佛在公元803年终得以圆满竣工。至此乐山大佛的修建足足横跨了玄宗、代宗、德宗三代,耗费九十载的岁月。
众人探宝留下神秘传说
乐山大佛足踏岷江,双手抚膝,正襟危坐,佛头与高山齐平,神姿严肃而恭敬,体态匀称,堪称鬼斧神工的“天工神作”。
说来神奇的是,在乐山大佛竣工后,三江汇聚处的激流不再凶猛猖獗,而悲惨的事故也渐渐地少去了。
更让人诧异的是,乐山大佛在竣工后的数十年,每逢暴雨等大灾大难时都会留下“眼泪”。
一些人说,灾难即将来到的时候,乐山大佛会闭上眼睛;另一些人说,灾难即将来到的时候,它会“默默”地流下眼泪。渐渐地,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事件被传播得越来越不可思议。
这些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乐山大佛之所以大显神通是因为大佛雕像里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信奉者认为这些暗藏的奇珍异宝让乐山大佛展现出无比与众不同的一面。因为短短十二字的信条深深地刻在了他们心中: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宝。
于是从公元803年乐山大佛竣工到往后的1000多年里,关于乐山大佛藏有宝藏的传说从未间断。数千年间,无数人冒着生命危险试图攀登硕大的佛陀,寻找那些所谓的神秘的宝藏。
但无一例外地是,所有冒险者连宝洞都未寻得。有的被耸立的大佛吓住了脚,有的探索了冰山一角就放弃,还有的因此丧失了性命。
乐山大佛经过无数个风霜雪雨,一点点的被侵蚀,难以维持大佛的尊贵形象。
期间各朝各代都有派专业的石匠队伍对乐山大佛进行维修跟保养,也从未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过什么隐藏的神秘空间。
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一切准备就绪后,修缮乐山大佛的工作在专业文物保护团队的带领下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工作人员准备修复乐山大佛前胸的部位,通过专用设备对大佛进行细致的透视。突然在场的工作人员惊呼,他们看到了大佛胸口前隐隐的缝隙。
经过进一步勘察,在大佛心脏位置处发现了一个封闭的洞口。这是一个高三点三米,深两米,宽一米的长方形洞穴,上面有显而易见的已被开凿的痕迹,但是被一扇隐蔽的暗门锁住了。
这一重大发现似乎印证了流传千年的“藏宝洞”传说。
可奇怪的是这类“藏洞”几乎都开凿在佛像体背部的隐蔽处,而乐山大佛的洞穴开凿在心脏的部位。
按理说在佛像身上凿洞多见于泥塑、铜铸的作品中,且“藏洞”内所装东西一般是粮食、“五谷”及“五金”。乐山大佛“藏洞”的位置是有悖于常理的,也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还有这个令人费解的“藏洞”究竟藏着什么东西呢?
工作人员向文物保护局进行汇报请示后,局里立即派来了数十位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对洞口的杂草等障碍物进行清理后,众人全副武装,准备进入暗室一探究竟。
工作人员在万众期待下打开了“暗室”的封门石,但洞内的场景让所有人既惊讶又带着失望。
布满岁月痕迹的幽暗洞穴里,没有所谓的金银财宝,只有一些破旧的散乱在地上的“废铁和铅皮”。
分析现场的残留物后,有专家猜测暗室里零零散散的物品,可能不是原来就堆放在此,而是期间被盗后的人为遗留物。从残留物的成新度来说相隔时间不会太远,应该在清末民初。
还有专家提出了别样的猜想,暗室里的“废铁”应是“鎏金铜壶”,“铅皮”似乎是破损的“铅皮经卷”,很可能是当时开凿时群众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或者说是修缮大佛时没有用完的佛财,被领头人移送到了此暗室中。
正所谓“佛财归属于佛本身”,这是一笔留给后代人“以备不时之需”的资金,也是留待日后再行修缮乐山大佛工程时的储备钱财。
如果这一分析具有可信度,则说明暗室里的东西应是原封不动的物品,其年代也应和暗室大门的石碑年份一样,是宋代遗留物。
而那块被充当暗室大门的布满青苔的石碑,则是来自宋代的“天宁阁纪事残碑”。这块被挪来嵌在暗室洞口的“天宁阁纪事残碑”倒是比暗室里的所有物品都更有价值。
经科研人员研究碑文上的字迹得知,乐山大佛原先是由一座十三层的阁楼包围着的。
因为在正式竣工以后,为了避免乐山大佛常年风吹日晒,朝廷派人在大佛外围罩了木质木阁楼作为遮护。
根据清朝《凌云诗钞》的文献记载,“明朝末年的时候,袁韬、武大定两位将领发起战乱,许多寺庙被大火化为灰烬,包括乐山大佛外围的木质阁楼,也被毁于纷乱的战火”。
我们可以得知这座用于保护乐山大佛的楠木大橡阁楼不幸地在战争中被毁灭于战火。
此外“天宁阁纪事残碑”还记载了在宋代时期,朝廷又命人重建了这座大佛阁,名为“天宁阁”,然而岁月流转,这座“天宁阁”也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也不复存在了。
解开了关于宝藏的传说,那么每当大灾大难时乐山大佛会“流泪”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除了心脏位置有个隐蔽的洞穴,在乐山大佛的耳朵后部也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通道。
这是一条长为九点一五米、宽为一点二六米、高度为三点三八米互相连通的洞穴。
此处的洞穴无论从形状上还是位置上都显而易见,通道口也未看出有被封堵的痕迹,所以它应该本来就不是为了“藏宝”而建造的。
经过专家的勘探,此洞穴是一条排水渠。
乐山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大佛更处在三江交汇处,红色砂岩的质地相对疏松,山体必然容易常年潮湿。
因此当时乐山大佛的设计者为了防止大佛被雨水猛烈地冲刷,在大佛的内部设计了一套非常隐秘但完善的排水结构。
此外大佛的头部还细致地附有巧妙的隔湿和通风系统,可以看出来是特意依照地形山势建造,虽然各个组成部分没有互相的凿通,排水机制却非常合理科学。
那么为什么会在出现暴雨、洪水等大灾难时,乐山大佛眼部才会出现目击者所说的“泪水”呢?
专家解释说,随着工业化突飞猛进的发展,密集的生产需要燃烧了大量的煤和石油,产生的污染物会使空气中聚集的酸性物质沉降。而乐山地处盆地空气湿度大,更容易让这些带有腐蚀性的物质沉降,会对佛像造成影响。
即通俗地来说是因为酸雨常年对雕像的腐蚀作用,使得眼部出现了肉眼还不可见的隐匿的裂缝。这导致了即使再巧妙隐蔽的排水系统也不能抵抗住严重的自然灾害。
每当有大风浪时,大佛所在的山体内便会渗入雨水,而排不出的雨水会从眼睛的缝隙部位涌出,造成了在远处看会误以为大佛流下了“眼泪”。
专家还发现设计者除了利用大佛发髻、衣饰褶皱等,还巧妙设置了数个小型排水沟槽将雨水引出大佛,还在佛身背后的头、肩、胸部位设置了三层拦截渗水的排水廊道。
同时大佛螺髻中有两条细排水沟,沿着前部的螺髻顺势引流至耳后。大佛发髻条纹之间的积水则被汇聚在最下方的螺髻排水沟中,防止头部积水四散地流向大佛面部。
流水被引入耳部后,又由两侧的凹槽沟渠及时引出至江河湖泊中。
专家还发现就连弥勒佛身着的黄袈裟的纹路也有异曲同工的精妙功能,佛像胸前靠右的位置有分流表水的支渠,其作用是阻止流水直接沿着佛身肆意流淌。
排水沟设立的方向和衣纹褶皱基本一致,也是为了防止腐蚀性风化作用。这些聪慧的设计,让大佛屹立千年而不倒,是项惠泽后世的水利工程。
时至今日,我们仍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乐山大佛的背后不仅是重复的千锤百凿,更是系统化的灵巧设计。
关于传说的种种神秘故事,我们已解开部分的真面目,往后也无需再去深究。乐山大佛的建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有的奠基者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结语:
历经1200多年风霜雪雨而不倒的乐山大佛,成为我国的雕刻文化瑰宝。关于以往的种种传说也只能被岁月掩盖。
如今,乐山大佛已经是我国的5A级风景名胜景区,是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若你有幸到此,抬头观瞻,或依稀可见当年唐宋的盛世华章。
到此,抬头观瞻,或依稀可见当年唐宋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