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大钟亭 大钟亭内的巨钟是我国现存著名的明代巨钟之一,据记载,它的声音洪亮深远,能传数里之外。如今,大钟不再承担过去用来报时预警的种种功能,这里早就被辟为一处公园。公园内环境幽雅精致,安置巨钟的钟亭常年封闭,游人只能从门缝中一窥这座巨钟的模样。 由于大钟亭靠近鼓楼,并且外观也是古色古香,因此这里常被误认为是和鼓楼同龄的钟楼。实际上,大钟亭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仔细推算起来,比鼓楼小整整507岁。钟亭铁柱上的铭文“江宁布政使许建”正是大钟亭的身世写照。铭文中的“许”指的是光绪年间的江宁布政使许振祎,正是他命人建造了大钟亭。 大钟亭虽然建造于清光绪年间,不过亭内的巨钟却是明代的。资料记载,大钟亭所在的位置,距明代铸钟厂很近,许振祎担任江宁布政使时,命人将原先铸钟厂内的巨钟“筑亭覆之”。关于这口巨钟,民间还有一个惊悚的传说。明初,朱元璋命康茂才铸钟,钟久铸不成,眼看最后的限期将到,康茂才的三个女儿为使父亲免遭杀身之祸,毅然舍身跃入沸腾的熔液之中。顿时火焰万丈,铜液很快凝固,大钟终于铸成。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当初铸造巨钟的艰辛,可见一斑。 朱元璋修建的钟楼“极其壮丽雄伟” 明初朱元璋到底有没有修建钟楼?这个问题显然是多余的。 明代洪武年间纂修的《洪武京城图志》清楚记载了鼓楼的位置,“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名为黄泥冈”,还给出了钟楼的相对位置,“钟楼在鼓楼西”。图志所附的《楼馆图》清楚地展示,钟楼在鼓楼以西,钟楼有两层,每层都开有一个门洞;鼓楼也有两层,一层开有三个门洞,二层则是阁楼。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陈沂撰有《金陵世纪》一书,书中对钟楼的雄壮瑰丽予以高度赞扬,“钟楼,在鼓楼之西,皆极其壮丽雄伟,为京师之首观也。” “壮丽雄伟”的钟楼自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建后,先后于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正统七年(1442年)七月三次重修。《南都察院志》记载,最初钟楼内仅有一口悬鸣钟,后来楼前又添立钟,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距离钟楼不远的府军后卫岗又铸了一口卧钟。 钟楼鼓楼建好之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明代一度实行晨暮撞击钟鼓的条例,并有钟鸣漏尽,城门关闭、禁夜不许街上行人等规定,违者要受惩处。明初建成的钟楼和鼓楼,到了明末已经严重损毁。清康熙年间,象征前朝威严的钟楼终于倒塌。 相比钟楼,鼓楼的命运则好得多。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至南京,登上鼓楼观景,并谕旨告诫南京地方官员清廉秉公。次年,两江总督命人将康熙“御诫”刻在碑上,安置在鼓楼。因为安放御碑,鼓楼一度改名为碑楼,但南京民间一直习惯称其为鼓楼。也许是托了御碑福,在后来的岁月里,鼓楼一直得到保护,并被多次修缮。 钟楼旧址在今北京西路1号院内 钟楼自康熙年间倒塌之后,渐渐湮灭不为人知。晚清,南京迎来了从西方远道而来的摄影师,他们用现代的摄影技术留下了古城南京的丽影,其中有以鼓楼为主角的,也有以大钟亭为主角的。遗憾的是,此时已经湮灭的钟楼,自然无缘进入镜头,后人也就无缘目睹它的真容,甚至就连它的确切位置,也没有人能说清了。 上世纪70年代,在南京大学北园的一次考古活动中,无意中发现了钟楼的遗迹。这次考古的主题,是发掘东晋大墓,发掘中在墓顶发现了一个重达5吨的明代大石柱础。这里位于鼓楼以西,且距离鼓楼仅有百余米,主持这次发掘的蒋赞初先生等人根据实地考古和文献资料分析,这根石柱础应是明代钟楼遗迹,并判断这里就是明代钟楼旧址。专家们进一步认为,明初正是在东晋大墓之上修建了钟楼。 在消失两百多年后,钟楼终于以另外一种姿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如今,在鼓楼公园以南,北京西路和天津路交叉路口的西侧,是北京西路1号大院。曾经的钟楼,就位于这里。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