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一帆
砖红色墙体,流线型墙身,远远望去,似一朵巨浪,翻涌在蔚蓝天空中——这里就是黄河博物馆,我国唯一以黄河为陈列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业博物馆。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走进展厅参观展览,了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水患治理、生态保护等的历史变迁。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端详陈列的文物标本、历史文献和图片图表,就有关问题同大家探讨交流,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在同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展现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3年来,这里游人络绎不绝。从稚气未脱的“红领巾”,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跨越千年的黄河故事,让每一位参观者心潮澎湃。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号称‘黄河奇观’的壶口瀑布!”步入黄河博物馆序厅,一幅巨大的壶口瀑布图跃然眼前,气势如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之力和民族之魂。我们整个展馆是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主题,来展现母亲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90后”讲解员李雪菲的介绍下,母亲河“探秘”之旅由此开始。
和许多“高大上”的博物馆相比,黄河博物馆显得“小巧玲珑”。黄河博物馆共有两层展厅,由“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和谐之路”五个部分组成,总陈列面积不过1200平方米。
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把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好并非易事。“我们既要讲好悠久历史,也要挖掘好展品背后蕴含的时代价值。”黄河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张笑蕾说。
这几年,为了讲好“黄河故事”,黄河博物馆多次对展陈和讲解内容“改造升级”,让有限的博物馆“装下”越来越多的故事。
通过720°VR全景展示,参观者可以“云游”黄河博物馆;历代治河名人从图片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画”;博物馆导览台等实现了多媒体展示……
运用科技手段“拓宽”展陈空间,也通过历史研究“加深”文化底蕴。
黄河博物馆对大家最关注的黄河治河技术、黄河漕运、历代河官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讲解内容;重新修订了《黄河博物馆概览》,组织编写科普图书《博物馆里看黄河》。“去年以来,博物馆还开展了‘黄河颂’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学校、机关,为3万余人讲述波澜壮阔的黄河治理史。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母亲河、关注母亲河,唤起大家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意识。”张笑蕾说。
事实上,随着黄河文化的“走红”,黄河博物馆的接待量也成倍增加。“近3年来,博物馆累计参观人数已超过27万人次。从一天四五场讲解,到现在每天不少于十场,博物馆的讲解员队伍不断扩充,但有时候仍然忙不过来。”张笑蕾说。
黄河历史文化是一篇永远讲不完的大文章。在保留黄河博物馆现有场馆的基础上,郑州市文化路北段、312国道北侧,一片高大的杨树林中,“几”字形外观的黄河国家博物馆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作为未来黄河历史文化的新地标,黄河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0.2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是特大型博物馆。
站在黄河国家博物馆建筑高处远眺,绿树掩映中,隐约可见黄河东去。山水人文交相辉映,厚重的黄河历史文化将再次迎来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