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面山峰,在湘中耸立,汇聚起来,形似一条巨龙,所以被称作龙山。
大地炙烤的盛夏,人们最能感受到大山的温柔,而山中的两千多种中草药,更是大山无言的馈赠,守护着山民们的健康和悠长岁月。
北纬27°,穿过这片连绵群山。酿酒黄金产区与这座“药王山”,在此相遇,湘窖应运而生。酒吸收着大山的宽容和广博,变得细腻、优雅、绵长。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长寿药王孙思邈,在龙山居住27年
从涟源市区出发,约30公里,到达龙山森林公园。进入林区,把炙热甩在后面,进入一片清凉。
“在山上,夏天晚上睡觉都要盖棉被的。”我们的向导叫张泉珍,一个退休干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她跟随父亲上山,在龙山林场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在龙山山脚遇到的采药人刘正华,今年74岁,他已经在这座山上采药六十年,“十几岁就跟爷爷上山采药”。
他家世代都是龙山采药人,到他已传了八代,家传的骨质增生疗法已被评为涟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跟随刘正华上山采药,走在山间,他不时停下来给我们讲起关于龙山的传说,介绍路边的中草药,“叶片对称的植物,可以止血”。在他的脑子里,刻着悠长的草药歌。
中草药的知识,凭借着简单易懂的草药歌口口相传上千年。
在采药人的眼里,龙山是一个大自然的宝库,有中草药2383种,其中不乏灵芝、人参、天麻、何首乌、野三七等珍贵药材。
龙山,也因此被称为“药王山”、“天下药山”。
一千多年前,长寿药王孙思邈,就曾经在这里居住二十七年,尝百草,救苍生。医圣张仲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清代神医周学霆都曾到此采药。
大山的人们没有忘记那些悬壶济世的医者,在山间修建药王庙、药王殿,香火千年不断。
酿酒黄金带,与药王山在此相遇
刘正华采了药下山,将草药配制、捣碎、熬成膏,制成膏药。四里八乡的山民,甚至遥远的外乡人,都慕名前来。
行医的同时,刘正华经营着一家饭店,制作膏药之外,他也擅长酿酒,龙山地区的人家大多擅长酿酒。
酿酒人并不居功,而把原因归结于“龙山精气”——龙山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微生物群。
北纬27°——黄金产酒带,与药王山在此相遇。
龙山下有深及地幔的断裂带,地幔热沿着裂缝上升对地表温度产生影响,裂缝离地表距离各不同,地幔热对地面影响也不同,从而形成独特的龙山小气候。产生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成就了酒的不同香味物质。
好山出好酒,龙山南麓,湘窖应运而生。湘窖酒以龙山岩泉为“血”,在“龙山精气”中发酵,藏于洞中,在与“龙山精气”的长时间对话中,成就特有的湖南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