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阳二中的校园漫步,李国栋每每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校园的角角落落都在诉说二中的故事,一草一木都在见证二中的历程。自己的中学生活在这里度过,又在这里走过22年教师生涯,如今自己成了年轻老师口中的“前辈”,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也已遍布各地。总有一些熟悉的东西提醒着他,像是树荫下的石桌,磕碰的痕迹还留在那里;像是花坛旁的小路,自己也曾在那里晨读。这些永恒的记忆一直伴随着他、提醒着他:“这里是自己永远的家。”
2000年李国栋从青岛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就选择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母校。因为自己能走上师范道路,选择成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就是在这里形成的。他一直怀念当年自己与老师一起度过的时光。那时候老师非常年轻,充满了理想和干劲,经常和学生一起打球、一起游戏,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没有丝毫的距离感的教育,在他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充满快乐充满理想,做一个没有“距离感”的老师,也成为李国栋教育生涯的底色。
以老师身份回来的第一天,李国栋就感觉“一切太熟悉了。”办公室的老师很多都教过自己,教室的位置自己闭着眼都能找到。他既兴奋又忐忑,兴奋自己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光;忐忑自己要如何做好一名教师的身份。刚毕业李老师的心里确实没有底,孩子们会不会不喜欢自己,孩子们问的问题会不会难倒自己。让李老师安心的是,学校为了帮助新老师快速上手,让新旧老师互相“结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曾经自己中学里的老师,现在成了自己工作上的“师父”,李老师开始也有点不知所措。看着他紧张的神情,熟悉的“师父”们拍拍他的肩膀,让他放心:“一定没问题,我们教你都很有经验了。”那一刻,李国栋悬着的心安定下来,自己好像感受到了回家的感觉,回到了一同游戏的少年时光,那个在老师护翼下的理想岁月。
“师父们”手把手将自己的教学功力传授给他,自己课堂的好模式就让他拿去用。有了新的教学方法,也没有丝毫保留地教给他原理。在这种“家文化”的影响下,李老师博采众长,进步飞快。数学课堂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他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完全没有距离,他从不会背对学生,总是与孩子站在一起。按李老师的说法:“让我自己在讲台上干干巴巴一直讲,我做不到。我必须得和孩子有交流,课才上的顺畅。”
李老师的课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了孩子,遇到一个题往往从小组讨论开始,让孩子自己找这个题目考什么。讨论的时候李老师还会巡视,讨论得太“和平”也不行,有争论、有异议、有“火药味”才算达到目的,他才能借题发挥,让孩子们看清题目的“真面目”。在这种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更容易集中精力,更容易参与其中。一问一答,一同参与,孩子们常常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还不过瘾。“上李老师的数学课一点也不累。”数学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有些孩子甚至和李老师开玩笑,“李老师,你能不能多带几个科目呀。”
数学课上是“零距离”的老师,生活里更是“最轻松”的班主任。他常常用新学的“年轻词语”给孩子们讲道理。什么“比学习不是比内卷,而是比志气”,什么“健康学习第一条,干饭最重要”,时常引得孩子们惊奇:“老师你还懂这个。”其实李老师也是刚弄明白,现在时代潮流变化太快,要追上孩子们的脚步真不容易。但李老师的一定想方设法学习,和同学们走在一起。“一堂课,一个班级,都是由学生构成的。作为老师和班主任,我们只占微小的一部分。”经历这么多年,李国栋的教育理念逐渐返璞归真。
最早的时候,李老师这个班主任角色是严苛的。每次考试必有重压,不拿第一就是失败;每天必须四节课自习,少一分钟也绝不允许。随着经验累积,李老师发现做得越多,要求得越多,除了压力孩子什么也得不到。李老师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自己只要与孩子站在一起,帮他指引方向就够了。剩下的东西孩子自己就能做到。”不给考试成绩的压力,也不给必须完成的任务,只给孩子们“逐梦未来”的信心。李老师班里的孩子,会自己发现自己的弱项自己自习,也会为了集体荣誉,主动遵守纪律。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心中的目标在前进,不会把高考当作目的,只把它作为成就理想的工具;不会把开学当成为难过的事情,而把它作为成长的途径。“不要质疑先去相信,孩子们比我们想象中优秀。”一直是李老师怀揣的信念。
城阳二中不仅成就了李老师的事业,他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妻子是高三级部的语文老师,两人一同工作,出入总是成双入对,是人人羡慕的眷侣。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十多年,李老师不禁感叹道:“亲人朋友都在这里,城阳二中就是我的家。”城阳二中最近几年变化实在太快了,快得让李老师记不起从前的样子。新的实验楼、信息楼拔地而起;校舍翻修、体育馆焕然一新。那些他走过的地方,经历的事物,都消失在时间长河里。但有些东西永恒不变,从自己老师手里接过的接力棒永远指引着自己。这里是老师的家,也是孩子们的家,做实实在在教育的精神,印刻在每一个二中人的心中。看着孩子们青春奔跑的样子,看着老师们激情洋溢的课堂,李老师会坚定地告诉你:“二中一直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它从未改变!”
主编:焦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