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刚过,最近关注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的数据,2022年中秋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340.9万人次,同比下降16.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6.8亿元,同比下降22.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0.6%。
既然同比2019,那我们回顾下那时的美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19年是中国旅游的高峰值,那一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出境游人数达到1.55亿人次,入境游人数1.45亿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2011年-2019年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 图源: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现在对比这个数字,何其残酷,多少文旅同仁怀念美好的2019年,现在看那时的抱怨都是幸福的烦恼了。
我们还是回来看寒冬凛冽的2022,梦就不做了。大家看中秋这组统计数据,相比2019年绝对值人次恢复到72.6%,而收入仅仅恢复了60.6%,中间这12%的差距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文旅统计数据不能只看绝对数字,数字基数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019年小长假有相当部分人数是出境游,而2022年这部分人群基本消失,能出国的寥寥无几。
其次最大的变化是旅游消费结构,根据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各大在线旅游系统综合统计显示,今年中秋假期,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用户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近郊游、周边游、微度假、短途游为假期旅游市场主导方向。
据央视财经,12日是中秋假期第三天,数据显示,今年中秋,短途出游成为主流,消费市场呈现多频次、个性化的特点。原因大家都懂,在多地倡导就地过节背景下,出游人群主要由本地、周边客群构成,占比超过六成。其中本地游、周边游订单占到近7成。
再次,这些人都在哪呢?发达城市的周边,有消费力支撑的地方及旅游低风险地区。
杭州、南京、广州、苏州、上海、舟山、汕头、湖州、无锡、深圳等城市周边游订单环比增长两倍以上。以短距离、高频次、个性化为特点的出行方式,催生传统景区打造消费新场景、衍生消费新业态。门票+夜宿、门票+露营、门票+讲解等一站式产品,本地游及周边游活跃的背景下,本地酒店订单量及露营订单量猛增,露营甚至环比增加了4倍以上
中秋露营、主题公园订单较端午增幅超过四成 图源:携程中秋报告
疫情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文旅产业的结构,从出游人群构成到消费频次,消费内容到消费能力。这个恢复可能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或许永远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