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和中国许多有岁月的城市一样,也曾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朱雀里、胭脂巷、白衣庵、长乐街……这许多古街巷就在改造的过程中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变成历史,变成一个个美好的名字。
然而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六朝烟水怎会说散就散,喜爱寻古探幽的人们,总能在古都的街巷中,在一座座宅院里,找到关于旧岁月的痕迹。南京的园林多,瞻园、熙园、东园自不必说,位于城内西南的愚园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遍布,也自有一番韵味。
愚园是清末乃至民国初年南京最大的一座私家花园,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最早是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后裔徐俌的私家园林。光绪二年(1876),当过官、曾在徐州开矿的富商胡恩燮买下了这片废园,用来赡养老母。胡恩燮取“以愚名者,乐山水而自晦于愚也”之意,起名愚园。
大概是因为园子主人对曾经去过的苏州狮子林念念不忘,因此建园之初便着力模仿,在愚园内布置了许多假山,因此愚园也被誉为“金陵狮子林”。这里的假山确实较其他园子多出许多,且形态各异,让原本以草木碧水为主的园子多了许多探险的乐趣。
竹林雅致,白墙灰瓦的建筑古香古色,红色的枫叶又为这一方面景色增加了生动的色彩,难怪当年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等晚清名流都慕名前来做客,赏景赏月,吟诗题联。
愚湖的名字出自胡恩燮“且作愚湖长,扁舟时往还”诗句。愚园的外园以湖为中心,依山而筑,依湖而设,岸边杨柳轻拂,倚栏而望,是满眼的秀丽风光。
不远处的“秋水蒹葭之馆”檐角高高翘起,玲珑清秀,被誉为“全园之冠”。愚湖中曾有一叶方舟,名为“在水一方”,正是和这秋水、蒹葭相应和,一起勾勒出一幅苍苍芦荡、茫茫秋水的景色。只可惜如今昔人已逝,方舟也不再停靠湖中。
小瓦覆顶、飞檐翘角的“延青阁”是愚湖南岸的主要建筑。胡恩燮有诗云:“昔有割青亭,今为延青阁。我非王半山,敢延不敢割”。想当年在这里居住的人,守着一池碧水,不管外面狂风暴雨,眼前只有小桥流水,和风细雨,该是怎样的惬意舒适。
一座座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立于愚湖岸边。上下二层的是青山伴读之楼,楼下读书,楼上藏书。据记载,胡氏耕读传家,重视教育,故“建楼收群书,所冀后人读”,并延聘塾师教习子孙读书,重金收藏各类图书,藏书最多时超过万卷。
因为各种原因,愚园曾经历过严重的损毁,重建后,这愚湖边的亭子便命名为“在水一方”,大概是为了弥补方舟的缺憾,与昔日园主构筑的意蕴相符吧。
原本断成两截的“愚园养生池记”碑修复后置于愚湖边,供游人了解愚园历史。碑身高196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碑正面刻隶书“愚园养生池”五字,背面刻有胡光国80岁时所撰《愚园养生池记》,意在告诫后世子孙,池塘所养之鱼,毋得捕取,不得杀生,要以孝行慈,以善行事,珍惜关爱生命。
史铁生在《我和地坛》中写道:“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这样的话,同样适合如今的南京。南京的这些园子,仿佛记忆的盒子,盒子里有点不着火的木头,沉默却历久弥香。(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