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寺大庙的旺盛香火,偏居在小县城里的古庙有时更加引起人们的好奇。它起于何时?是否历经风雨?寺内僧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经过山东阳谷海会寺纯属偶然,那紧闭的朱红色拱门却吸引着人,忍不住推门进去一探究竟。
海会寺位于山东阳谷阿城镇南街,西邻京杭大运河,东邻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曾是元代礼部尚书曹元用的故址和古庙旧址。寺庙创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续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由大殿、戏楼、碑亭、千佛阁、刘公祠等部分组成。
人少,院静,或许这才是修行之地该有的模样。鼓楼的檐角呈现出美好的弧度,百年之前,它就这样和对面钟楼一起立在这里,外面的世界变幻无穷,它们独守着一份最初的样子。
海会寺的建立与京杭运河有着难解之缘。据寺碑记载,清康熙四十八年,东阿海会庵僧人隆性法师从金陵募造三尊大佛,用大船运至阿城镇时,船竟停泊不前。隆性法师认为这是佛祖显灵,要安居于此,于是将大佛请下舟船,安奉于镇上的财神庙内,并依原本修行的寺名,将财神庙改为“海会寺”。
寺院虽小,五脏俱全,且处处精雕细琢。寺院有些年日,留下的古迹也多,很自然的,一切都会呈现一种厚重感。走在其中,生怕惊碎这一院的沉静。初日照高林,天地间平添一抹暖意。
海会寺并不那么出名,却也有着颇为荣耀的高光时刻。相传乾隆六次下江南,经过聊城曾多次来此游览。大雄宝殿院前的石碑即是这位喜欢到处题词的皇帝亲笔所写。
海会寺的主体建筑由山门、天王殿、千佛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钟鼓楼、方丈阁、大悲阁组成。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寺内最雄伟的建筑。
清净之感油然而生,阳光一寸寸地移过来,空气里能够闻到草叶的香。祈福塔和身后的古树上挂满了人们的心愿,想必佛祖对待世人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小寺庙的香火不如大寺庙旺盛,便不显灵了。
看着人们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出来的心愿,心中生出几分感动和感慨。百年时间里,多少人从这里推门而入,多少人怀揣心事而来。
也许是因为偏居一隅,让这座寺庙建成之后虽也经历过破坏,却并不算太严重,寺庙内的建筑大部分都保持了明清味道。青石板路干净整洁,野草苔藓不多,蛛网虫窝少见,建筑雕梁画柱,古树欣欣向荣,让人品味到一份从容和安静。(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