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难忘的夜晚
在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下,在尼克松总统希望改善美中关系决心的驱动下,北京人民大会堂终于出现了中美关系23年来所从未有过的景象:
1972年2月21日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外寒风凛冽,而里面却温暖如春。
在辉煌灯光的照耀下,五星红旗和美国国旗第一次并排悬挂在一起。参加宴会的政府人士、各界名流正在促膝谈心,为能参加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活动而感到庆幸,同时他们也估量着这一行动对今年中美两国关系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
图丨1972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尼克松
“周总理来了,尼克松总统和夫人来了。”人们暂停交谈,向宴会厅大门望去。
只见周总理陪着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正步入宴会厅。
许多记者井然有序地上前拍照,摄下了这一历史镜头。
第二天美联社以通栏标题报道说:“一个伟大世纪的到来,昔日势不两立的敌人周恩来和尼克松握手言欢。”
宴会厅不时交叉奏起中美两国轻快的民间乐曲。
在乐曲声中,周总理走到宴会厅的讲台前,对着麦克风说道:
“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创举”两字话声一落,记者的照相机都对着尼克松总统。
只见尼克松总统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人们注意到,这是尼克松总统露出的第四次微笑。
图丨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尼克松总统访华
尼克松总统乘专机抵达北京时,见到周总理亲自迎接,脸上露出了微笑,把大手伸给了周总理,两国领导人紧紧握手,宣告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此后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尼克松总统面对宾馆女服务员的亲切接待,露出了衷心的微笑。
第三次微笑是尼克松乘车来到人民大会堂,抬头见到宴会厅的巨大中国山水画。
这是他准备访华之行前,他的亲密幕僚介绍中国情况时特意提到的。
因而他看到这幅具有东方神韵的国画时,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
周总理的声音又传至他的耳边: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这时宴会大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尼克松总统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色,当然他也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讲话,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打开美中关系的大门,尽管对尼克松总统来讲也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胆识、智慧和勇敢。
但是,他对于这趟旅途是认可和满意的,事后他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趟旅途是值得的。”
图丨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在欢迎晚宴上举杯
国际形势的迅速发展,使这位总统终于下了和中国接触、修好关系的决心,于是有了他堪萨斯城演说中——首次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之后便有了其他许多令人惊奇的神秘外交......
中美恢复正常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
然而走过这段历史绝不平坦。
1945年,二战腥风血雨刚刚在欧亚大地上停止。
此前,罗斯福萌发了要成立一个新的国际机构来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成立的国际联盟的想法,他急与各国领导人,特别是同盟国的领导人,取得了共识。
接着,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在二战中被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永久归还中国,确认这片土地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极为重要的国际法文件。
图丨准备步下飞机的尼克松夫妇
在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时,周总理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请他考虑中国共产党人参加中国代表团。
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告以此事。与此同时,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顾维钓建议董必武参加。
有了罗斯福的电报,有了周恩来的建议,蒋介石起先不同意包括董必武,
后来不得不同意董必武作为成员之一。这是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颇有意思的交往。
图丨毛泽东主席赠送田中角荣《楚辞》一书
罗斯福考虑这样做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解放区——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确实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
1938年,侵华日军兵力为68万,解放区战场抗击其中的40万,占59%。
1941年,侵华日军总兵力为61万,解放区战场抗击其中的40万。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前总兵力为109万,解放区战场抗击其中的76万,占70%。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历来支持援苏、美、英等和所有反法西斯的各国军队和人民。
然而美国在日本侵华战争全国爆发以后,罗斯福执行“先欧后亚”方针,曾幻想以牺牲中国的利益谋求同日本妥协,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北进。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幻想破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向美国政府发出友好信号。
图丨准备步下飞机的尼克松夫妇
1941年2月14日,周恩来在重庆会见罗斯福的代表居里。
他说: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如果不改变反共政策,必将导致中国内战,从而使抗战熄火,日军南进太平洋。
过了8个多月,形势发展证明周恩来分析的正确,太平洋战争的阴云密布,珍珠港事件接着爆发。
中国共产党提出正确的预见,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国的友好,但未获得对方的重视。
不管怎样,中国共产党的坦诚和精确分析,日益引起美国各方人士的理解。
于是有了1944年6月9日至7月26日为期达一个半月美国记者团的延安之行。
这批记者共有21人,他们在延安参观访问时,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的接见。
衣着朴素的中共领导人纵论天下形势,加之各种参观访问,使这批记者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
代表美联社的《纽约时报》记者史坦因说:“我看到了许多新鲜事,都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朴素、勇敢、廉洁。”
图丨尼克松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之后,美国又派出以包瑞德为团长的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这一批由18人组成的观察组参观了许多单位,拜访了延安各界代表。
毛主席同团长包瑞德和团员谢伟思作过多次重要谈话。
谢伟思多年后和他亲属回忆起这些谈话时说:“谈话十分有趣,十分有趣。毛泽东、周恩来具有强大的魅力,我当时就感到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他们的身上。”
可是,美国国务院却把“宝”押在蒋介石身上。于是谢伟思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史迪威被调任。
接着杜鲁门上台,美蒋两家又唱起了双簧。
美驻华大使竟同蒋介石一起提出要把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交由美国军官指挥。
美国这一方案当然遭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决拒绝。把原来可以改善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之门又给关上了。
当时中共中央把美国记者团访问延安视作是党的“外交工作的开始”和“国际统一战线的展开”,结果又断送在美国当局者手里。
1945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图丨机场简单的欢迎仪式
中国共产党人本来希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起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
但是,杜鲁门总统派出的几个调查团调查结果是决定帮助蒋介石准备打内战。
毛泽东在延安洞察这一阴谋,他在他的窑洞里对周恩来说:“恩来啊,我们建设的愿望看来无法实现了。要准备打仗。”
周恩来不无愤慨地说:“主席,打了八年,老百姓实在太苦了。主席说得对,要准备对付蒋介石。否则孙中山先生建设中国的愿望恐怕永远也实现不了。”
结果,在延安宝塔山下又响起了炮声、枪声。
毛主席在窑洞运筹帷幄。接着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西北战场横扫马家军。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最后在南京蒋介石的总统府上升起了八一军旗。新中国在北京诞生。
图丨尼克松一行带来了庞大的记者团
此后,美国当局对新中国一直敌视、仇视,没有什么正式的来往。
相反,它利用各种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杜鲁门借此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我国领土。
中美两国兵戈相见。这一来,中美之间的大门不是由于中国的原因而一直关闭了二十多年。
朝鲜停战后,美国没有改弦更张,继续保护蒋介石集团,提供大量财政和军事援助。
美国还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封锁,企图在各个方面孤立中国。
不准美国商人和西方盟国向中国出口战略物资;对中国进行威胁,并利用周围地区近百个军事基地对中国实行包围。
政治上继续支持蒋介石窃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且迫使一些国家不承认新中国。
那时承认新中国的是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我国的邻邦印度等,对新中国进行半承认的国家有英国和荷兰。
但是,新中国越来越强大,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提高。
尽管中美双方仇目相视,毛主席、周总理从大局考虑,一直设法保持中美交往的渠道。美国国务院也想以此来了解新中国的动向。
中美大使级会议在华沙得以恢复。有意思的是,美国大使摸不清中方的意图,一直追赶中国驻波兰大使馆的临时代办雷扬,雷扬不见,连中国普通译员也不放过。
图丨欢迎宴会(尼克松右边的是王洪文副主席同志)
一次,美驻波大使在卫生间才见到了中国驻波使馆的译员,把美国国务院的意图告诉了我波文翻译,要其转告雷扬代办。
然而美国一方面要接触,另一方面又横生枝节,致使谈了多年的中美华沙大使谈判进展不大。
美国外交家琼恩对此回忆说:
“国务院想保持此谈判渠道,但又不想取得成果。这就如一场马拉松式的赛跑。使观众和参与者双方一直紧盯着赛场而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他又回忆道:“对新中国大使王炳南来讲,那实在是出色不过的外交家。他不紧不慢,不急不躁,火候掌握得再妙不过,达到了炉火炖青的地步。”
在北京负责中美华沙大使谈判进展的是乔冠华。
这期间,乔冠华根据陈毅副总理、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不辞辛苦地向我驻华沙使发出了多次指示。
图丨乔冠华
除了中美华沙大使级谈判外,中国政府为打破中美问题的僵局,通过外交部发表声明,单方面取消不让美国记者进入中国境内采访的规定。
并向美国包括美联社、合众社《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巴尔的摩太晚报》等在内的15家新闻机构发出邀请,请他们派记者来华作一个月的访问。
中国外交部1957年8月的声明,通过电报传至大西洋彼岸。
美国国务院摸不透此举意图,杜勒斯迟迟不作决定。在国务院各部门的催促下,不得不举行会议进行研究。
会议在杜勒斯办公室举行,国务院中国科、美国新闻署、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中央情报局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
杜勒斯先要大家就中共此举意图发言。杜勒斯首先发言说“我颇感为难,如一口拒绝,则会给中共以借口;如接受,则会使美国被动,给中共以好处。这是我外交生涯中遇到的难题之一。”
新闻署官员不停地点头,有人说:“怎么样?来个单行道如何?我们向中共政府提出,我们派人前往,但他们记者来美,条件还不成熟。这样中共就不会坚持,对我们也没有损失。”
中央情报局负责人立即表示支持。在一片你来我往的激烈讨论声中,杜勒斯最后拍板支持新闻署方案,但心里也颇感到别扭。
图丨杜勒斯
他想派人实地去了解第一手材料,免得老指责对方而对方情况究竟如何,他并不摸底。
多年来,他靠蒋介石派特务潜入大陆了解情况,但往往不是被抓,就是报上来的材料全系谎言,毫无价值可言。
当一批由24个新闻机构组成的美国记者访华团从香港入关时,距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议已经过去了一年。
这批记者一路风尘仆仆,抓紧每分钟的时间到处采访,他们发现这片土地到处充满生机,深感机会难得,回去后写了不少报道。
杜勒斯还找主要记者到其办公室或住所长谈,想从中了解一些真实情况。
据说,这位坚决反共,僵硬顽固的国务卿对其亲近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共确由一批有才干的人群在统治着。”
图丨1962年蒋介石发表演讲
有些人向杜勒斯建设,可否同意中国也派记者来美访问。
杜勒斯两只金鱼般大眼从眼镜镜片后扑闪了几下,说了一声“不!”
毛泽东谈话震全球 斯诺传话美利坚
中美两国人民又在互不交往、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度过了若干年。
尼克松当选总统以后,发现苏联已开始在军事上超过美国,欧洲共同市场和亚洲的日本已成为他的强大对手。
图丨尼克松在欢迎宴会上致辞
美国感到形单影只,产生了调整对华政策的念头,与此同时,毛主席深思熟虑,作出了重大决策。
这位伟人在同美国名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做了重大的表述:欢迎尼克松访华,注意到他在堪萨斯的主要谈话,在这篇主要谈话中,他一改过去“共产党中国”的提法,而正正式式地用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
毛主席又从其他渠道了解了尼克松总统的心思。于是有了震动全球的上述谈话,有了外交上中美进行接触、恢复正常关系的英明创举。
毛主席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诙谐地说:我们愿意和尼克松谈判,谈判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我们不会同他吵架。
斯诺初听毛主席这番话,内心深处大为吃惊。可作为一个记者,他敏感地预测到一个伟大时刻即将到来。
图丨中美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合影
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他早年同情中国共产党,尽管他不是共产党。他只是看到中国大地上广大受苦的民众的遭遇使他的心灵震颤。
只是看到延安的一群人确实为劳苦大众做好事,从而认定这些人是中国的希望。
斯诺因为是美国人,之后成为“抗美援朝”运动“反美帝”口号中的牺牲者。
在美国,他又受到以反共起家的麦卡锡参议员的攻击。
他的记者生涯一落千丈。在中国,他又被英文《中国每月评论》批评为“宣扬铁托主义”,指他的“侮辱苏联言论无异于那最无耻的反动分子。”
1960年斯诺得以回中国一游,毛主席予以接见。
为了配合他的访问,中共准许《西行漫记》以节本出版,数量很少,只能“内部”发行。
图丨尼克松、周恩来交谈
斯诺回来报道说,“他们显然希望我的访问能够帮助搭桥牵线。”
这最后一着到了1970年斯诺与毛泽东同登天安门检阅台向群众大会招手而实现,造成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访华。
大洋彼岸的尼克松接到这一信号后,作为具有丰富经验的政治家,他当然立刻筹划和行动。
1971年7月9日前,尼克松把基辛格召至自己的办公室,把他对改善美中关系的考虑向这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盘托出。
基辛格博士既惊讶万分,又倾心佩服总统的卓识远见,完全同意尼克松的想法,并全力配合实现总统的宏愿。
然而这又是十分秘密的外交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