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间工艺。在工匠们世代传承下,不少工艺至今仍保留着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成为广东非遗文化里的一颗颗明珠。
让我们跟随作者前往潮州、佛山、广州和顺德,寻找散落在民间的非遗工艺。在这条非遗之旅上,一路欣赏精妙生动的金漆木雕,观看惊险刺激的醒狮,寻找打动英国女王的粤秀,品尝古法手做的乳片。
檐上搭戏台
潮州·金漆木雕
潮汕是感受岭南建筑精髓的好去处:“圆、陡、长、尖、平”五种形状的墙头来自相生相克的五行风水;沿山墙两边的斜脊俗称“垂带”,塑造着建筑的轮廓;外墙上布满彩画、灰塑、嵌瓷的装饰,门上绘着英武的门神, 走进宅内,抬头—是一片金漆木雕的世界。
己略黄公祠和梁架下的金漆木雕。
北宋时,潮州郡守郑伸在制作计时器时已有“指工绳本,卯金涂漆”的工艺,说的正是潮州木雕最典型的特色——在精雕后贴上金箔,耀眼夺目。 至今在潮州旅行,仍会为那些老房子里时光带不走的光辉所驻足,以己略黄公祠的拜亭技艺最为精湛。拜亭,是祠堂或民宅大厅前的建筑,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潮州人会为了拜亭一掷千金,也是最见木雕精工的地方。己略黄公祠的拜亭设计巧妙,有龙头屐、龙头引雾、凤托等雕饰;以龙头屐为分界,梁上饰以齐龙头和蟹,双双对对,周边围绕着密密的戏剧人物雕饰,《铜雀台》《张羽煮海》等潮州戏曲故事,在这里演绎了梁上戏台。
金漆木雕工作室。
这种仰慕让我走进了中山路上的一家金漆木雕工作室。主人是第四代传人郑文雄先生,他的父亲郑庆明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老郑先生总结道:“ 潮州木雕用6个字讲,就是杂杂、匀匀、通通。”杂杂是空间的艺术,匀匀是指雕刻章法要有层次又有穿插,通通则是指镂空剔透。在他眼中木雕是很轻盈的艺术,从单层到多层,富有经验的大师能雕出6层之多。
虾蟹篓是潮州木雕的经典题材。
在屋子的角落我发现一只金色的虾蟹篓,通透纤薄。雕刻得活灵活现的虾蟹,它们或争斗、或依偎,动静结合。郑老先生见我好奇,便讲起这种潮州木雕的经典题材。最早时,是人们根据清末黄开贤的《半畔蟹篓》创作而成,上世纪50年代就被带去国际上参加大赛。 只要是潮州木雕室,师傅就会刻虾蟹篓。
在老郑先生心里,好匠人的巅峰是会雕传统戏剧,“一块小小的木头,发丝、表情、仪态都要精密无误,我也是在45岁到55岁间,才兼具这种能力和体力。”
老先生的儿子还带我参观了他的工作台,上面是一排形态各异的刻刀。这些工具伴随他打粗胚、打磨、精雕,那双常年与钢刀打交道的手不知留下多少伤口,但正是郑家这般的工匠世家的坚守,才让更多人看到精妙的作品,走近木雕、喜爱木雕。
武术之乡的忠义魂
佛山·醒狮
佛山,古木葱茏中有一座建于北宋的祖庙。庙前的醒狮台引起我的注意,这些硕大的石狮或坐或卧,生动传神,拱卫着祖庙浓厚的文化传承。
为了近距离感受,我在祖庙观看了舞狮表演。这种融武术、舞蹈、 音乐于一体的舞狮,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的瑰宝。开场前,顿挫的锣鼓声先行入耳。身穿黄衫的掌鼓师傅穿插着混合声、三七声等传统打法,将一手狮鼓打得出神入化。接着拳师入场打一套南拳,俗称“开桩”。佛山有一句俗语:“未学舞狮,先学武术”,没有几年武术功底的人不能披狮衣、戴狮头上场表演。
祖庙的石狮和舞狮表演。
在大家的欢呼下,俊仔与同伴们扮演黄狮与红狮入 场。黄色、红色与黑色是醒狮的三种传统色,分别代表粤剧三国中的人物。黄色是刘备狮,它有一对唐草眉,脸谱性格忠厚稳重,脑后有三金钱,代表智、仁、勇俱全;红色是关公狮,它红脸、突眼、梳仔眉,额有如意纹,是忠义与武财神的化身;黑色称为张飞狮,勇猛好斗。庆典上最常见的是红、黄两狮。两狮子入场后,掌鼓师以锣鼓节奏引导它们的动作与情绪。
舞狮人扎起马步,随着音乐表演眨眼、摇头、洗须、舔身、抖毛 等动作,狮衣上的鳞片闪烁耀眼,头上的细腮和九只细翅微微震动。随着鼓声越来越快,关公狮如雄狮上山般爬上一根细长的竹竿,鼓掌声中用嘴叼起卷轴,展开吉祥的祝福。刘备狮难度更胜一筹,为了采青,它跳上代表崇山峻岭的桩柱阵,舞狮者在桩上全凭武术功底与配合跳跃舞蹈。狮头的俊仔先跳上一根金桩,同伴身披狮被,前半身匍匐,靠后半身的力量紧跟跳上。两人时而犹豫,表现了狮子遇难时的迟疑;时而昂首长啸,表达愤怒。几次静坐歇息后,最终一跃而上,采到了好彩头。
打动英国女王的指尖技艺
广州·粤绣
世人常说“人间有四绣”,粤绣就是与苏绣、湘绣、蜀绣齐 名的极品之一,这种流传于广州、番禺等地的工艺已有1000多年历史。
在广州,我走进了一家古宅改建的博物馆,粤绣艺术挂满 了房间。被面、挂幛、床楣,甚至绣服、戏衣,第一次感到精致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早在唐玄宗时,《杜阳杂编》里就曾提到广东绣娘卢眉娘在一尺长绢上绣七卷《法华经》。随后粤绣越走越远,成了皇家的贡品,化作西洋贵族的心头好。都铎王朝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还曾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公会,材料从中国直接进口,效仿粤绣的针法,制作高级服饰。
望着悬挂眼前的绣品,我小心翼翼,几乎不敢去触摸。只是远观,其热烈的构图、用色,生机勃勃的花鸟也显出了岭南独有的碰撞美感。除了常规的丝线、绒线,还有孔雀毛捻缕、马尾缠绒等,浓彩打底、金线勾勒,是让人瞠目的精美。
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经验丰富的大师讲针法多变、针步均匀,他们靠巧妙运针表现肌理,也重光与影的和谐,让布料有了油画般的生命力。”这一针一线,从针脚到线尾,都是匠人的年华岁月。
明朝传下的中式奶酪
顺德·乳片
到了顺德,这种生活中的非遗落在了食物上,一种从明朝流传下来的美食——顺德乳片。据县志记载,自万历年间,这里就有了养水牛的习俗,水牛奶也被制成双皮奶、炸牛奶等美食。当时,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暂居金榜村,发现当地人常把卖不完的水牛奶倒掉,便将其做成芝士。由此启发村民用醋和食盐将牛奶制成乳片,方便保存。
乳片咸中有甘甜,吃时配粥或是冲热饮、炒鸡蛋,十分美味。如今,懂得制乳片的店家不多了,在一条窄弄中,梁姐带着她的儿子儿媳还在坚持古法手做。
每日,她将送来的鲜水牛奶用砂锅煮热,要懂得随着四时气候调节温度。不能太热,口感会老;也不能太冷,否则难以凝固。从砂锅中分别取出的奶与醋,舀在一只小杯里混成洁白的半凝固状态,梁姐拇指熟练一拌,倒在模具中碾平,一片莹白的牛乳必须压干水分才能长久保鲜。碾平的薄薄乳片,掀出还要再放入盐水中浸泡。这水也有门道,需是没加工过的粗海盐煮开过滤后,煮干成盐粒,再融成高浓度的盐水。唯有这样,才保证乳片的洁净新鲜,入口无虞。
这枚小小的满足口福的乳片,是几百年来村人延续的传统,也参与 了他们的悲喜人生。
💬
你还知道哪些来自民间的非遗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