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洪 第二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
城墙博物馆
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
一道南北中轴线,串联起徐州历史文脉;自古繁华至今的回龙窝,延续了徐州的文化内涵。虽几经沧桑,如今漫步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依然能眼观硬山屋面、青砖出檐、清水墙面和泥塑山花,感受典型徐州传统建筑的风情。在这古韵典雅的街区中,“隐藏”着城墙博物馆,说是“隐藏”,因为博物馆外观采用清水混凝土、U型玻璃、金属屋面等现代建筑材料,色彩和调性与街区中传统建筑的青砖灰瓦木格窗既对立又统一。这个融合了古典美和现代建筑技艺的项目一举夺得2019年度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等诸多奖项。这背后的设计团队来自中衡设计集团,其中项目主创设计师王志洪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荣获了第二届“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的称号。
其实,王志洪早在2015年就和紫金奖结下缘分,其作品《阿花的一天》获得了第二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赛的职业组一等奖。对于如何打造出精品建筑,王志洪认为首先要做的是树立正确观念,其次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基础研究,确立正确的设计方向,最终交出让服务对象满意的作品。在接到“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任务时,他和团队就希望将这里打造成徐州的标志性“名片”。按照工作习惯,他们在设计前做了扎实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挖掘该区域历史元素和人文故事,紧扣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总图布局,在保证街巷传统尺度的基础上,妥善解决消防和交通问题。王志洪认为改造老城区,要秉承修旧如旧、外旧内新的原则,“设计之初我们就提出以‘老材料、老工艺、老匠人’的要求来建造。”为此,他们走访调研了徐州全域所有现存古建筑、博物馆、档案馆等地,整理、归纳各类细部做法图集来指导施工,整体建筑采用地方特色院落式布局,为徐州留下有记忆、有历史厚重感、还原老城历史的一个片区。
在施工过程中隐匿于地下的明清时期城墙被发掘,王志洪和团队在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冯正功先生带领下,因地制宜设计出城墙博物馆。改造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王志洪告诉记者:“遇到清水砖墙砌筑不完美,我们从北京请来修缮故宫、天坛的古建筑瓦石泰斗——刘大可先生进行现场研究和指导;遇到屋脊局部施工难点,我们协商并征得周边现存老宅主人的同意,让古建施工队拆解、测绘、恢复局部构造,最终完美呈现细部效果。”最终成型的城墙博物馆,通过上下、明暗、平曲的通道之间的转换和延续,引导访客步入地下明代城墙,采用的是当代建筑材料,还原的是古城墙的历史风貌。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教授对城墙博物馆给予肯定:“这个设计在化解不利条件的同时,建构了一个很有特点的新的环境空间:‘三维’而非‘平面’、‘开放’而非‘围合’,它已经跳出了传统园林空间的窠臼,给人们一种新的感受。”
王志洪作为一个生在长在江苏的建筑师,擅长将传统聚落丰富多样的空间体系和中国园林的景观精髓巧妙地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当中,参与主创的多个项目都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而走出江苏省,凭借多年设计的经验和队伍出色的合作,他依然能够交出一份让当地人民满意的设计答卷。主创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绵竹历史博物馆,给王志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时当地百姓还未从悲伤中走出来,需要用更加温暖、积极向上的设计作品来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性,王志洪说:“我们走访了很多当地百姓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尽可能把设计作品变成他们的作品,既提升百姓的参与感,同时展现出专业的审美和功能布局。”在四川援建的目的是为百姓重建家园,王志洪把自己和团队比作“一个走在乡间、为百姓实现心中所想的包工头”。而在参与新疆霍尔果斯苏新中心一系列的援建项目时,他首先关注和研究的是当地百姓对建筑的需求和要求,除了当地的人文历史,更重要的是气候特征、当地生活习惯对建筑的使用要求等,以此为前提,再将江苏的先进理念和设计手法带过去,进行异地的宣导和再植。他坦言,“这两次宝贵经验,让我感受到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荣誉感,时间赋予我机会,我想对得起时间对我的考验,经得起历史对我的批判。”
在工作之余,王志洪用建筑师的敏锐视角发现和改善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理念,例如探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造园技术、高速公路服务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构想等等。作为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校外指导老师,他致力于将行业最前沿的经验和问题传递给学生。在他的心目中,建筑师是艰苦的,但同时又是富有创造和极具吸引力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不懈付出才能成就创造和吸引力。他希望能够引导年轻设计师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学习和成长,直至一个又一个自己和业主满意的作品建成。”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戴鸣蔚/文 秦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