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始堃 / 图文
特殊的旅程
西南行,这是60年代的一次特殊的旅程。
车开出广州不久,天便下起雨来,越下越大,雨水和前车甩起的水雾让人看不出行走在何方,一路颠簸的到了湛江赤坎,在码头等了些时间才上了摆渡,往霞山驶去。在摆渡船上好奇的四向望望,见不到岸,只见几只鸟(是海鸥,第一次见)盘旋,是在海上吗?没人给我回答。
在湛江停留的几天,去了湖光岩,橡胶园等处或玩或参观。从橡胶园回市的路上,有人在卖海产,W,X等老师买了二只螃蟹,回到住处即把他煮熟,尝鲜,可惜没多少肉,是“水蟹”?还是因为不在菊黄蟹肥季节。
虽然有火车去南宁,但我们一行还是决定乘汽车前往。车在钦州过了一夜,因刚下过雨,潮湿的旅店让人感到湿漉漉的难受。次日又再前行,途中,D给我一粒话梅吃,却让我感受了一次晕车的难受:当我把话梅肉吃去后,他们说核仁也可吃,心想与榄仁、杏仁一样,於是咬烂硬壳,嚼起话梅核仁来,就在这时,在此仁的怪味和车子上下颠簸作用下,从胃传来令人想作呕的很不舒服的感觉,接着头上冒汗昏玄,这个难受让我知道自己晕车了!赶紧用万金油解急,总算忍耐过去。
在南宁,主要去了广西化工研究所和广西大学,会见几位老同学,叙旧和交谈。只是未见最先升职工程师的沈,和任广西大学化学系主任的伍,有点遗憾。南宁不大,两天里,也就把它转了个七七八八,随后则购船票逆水而上到了百色。
百色近30年来名声远扬,但那时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她是处於山间的小镇,印象中还没我家乡百侯大,但一样山清水秀。我们住林校在山腰的宿舍,安顿下后我想起侯中校友林仕师在此任教,便去找了他,他带我们参观学校及油橄榄树林,这令我想起中学地理课上凡宣老师讲的:阿尔巴尼亚特产橄榄油,此油不油腻,可当茶饮。我问他家乡能种吗?他说可以,繁殖也容易,只须剪下20厘米左右枝条,泡吲哚丁酸后便可插植。
一离开百色,车便一直在爬山,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好像快到山顶了,结果一上去原来还在山脚下。往东看,却见辽阔晴空下,无际的群山起伏似海,大有身处"一览群山小"之巅的意境。
剥隘山口很窄,只允许一辆车通过,跨过剥隘便进入云南,到富宁县城已是下午,车不再往前,因为下来都得翻山越岭,走盘山路异常危险。在富宁我们见识了八角树,据称是此地特产。县城不大,也没什么好游玩的地方,草草地过了一晚。
次日坐车去广南,经八宝时,W老师说这里的山色似桂林,甚至还更好看,只是沿途见山没见水,山水山水要有山有水才美呀,那时我还没去过桂林,无可置评。
到了广南住下后,首先便去打探有没有车可乘,结果很遗憾,车站开出的车己满。不过还真幸运,车站的人告诉我们第二天有数辆从广州来的新车将路过此地,并答应我们与他们商量,让我们乘他们的车继续前行。次日果然如愿!但有个意外,就是车仅有四辆,且每辆只能搭载一人(坐副司机位),没办法完全满足我们,於是商量决定他们四人先走,独留下我再等。
车站工作人员待人热情,我们聊天,一同刷写标语,成了朋友。我有个同学兼同事的爱人在此县医院工作,想去见见,于是问车站工作人员怎样去,他说医院离车站可有点距离,又要等路过车,就别去了。
环视广南县城,也是四处多高山,房屋建筑的无华,透露着民风朴实,虽说是云南较大的一处地方(至少要比富宁宽广),可也没咱家乡大。
终于赶到了砚山,按约定在留言处找他们留的纸条,并与他们会合,搭上了从砚山到文山的客车,车上的乘客不少是文山人,在车上与他们交谈,了解了不少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是田七的话题让我们,尤其是D老师倍感兴趣。
文山的景色很美,尤其在早晨,薄雾蒙蒙中隐着神秘,似天上云中仙景,让人有种忘了此身在人间的虚无缥缈之感。
晚到平远,一早离开,没留下一点回忆。
终于到了有铁路的开远,回首这段的行程,没想到竟花了近一个星期。当时在南宁看地图,估计旅程四、五百公里,原以为即使走路也不过十天八天,谁知道,山路歧岖,汽车也走不快,翻一个山头(150公里左右)便得一天时间,即使离天黑还有几个钟头也不敢再往前行,否则夜半在深山峻岭,危险至极。
此一路走来,欣赏了祖国西南边陲风光;领略了白苗、黑苗、蓝苗、彝族等民俗;懂得了什么叫障气,和为什么人都住在高山之巅……还联想起了历史故事:当年诸葛孔明七擒孟获或许就在此路一带。
行程虽路远流长,且有些艰辛,但很愉悦,景色虽好也只能走马看花,但收获甚多,够一辈子回味了。
坦白说,对我们来说,此生这么走一回,值了!
锡都个旧见闻
在开远住下后,我们便计划着去个旧,当地人说云南有几怪:人走比汽车快,汽车比火车快... 我们还是选了"最慢的"火车。记不清是从开远起,还是到蒙自换车,总之是坐矿山窄轨火车到个旧的。小火车车箱窄长,仅二排坐席分靠着车箱二边,发车时汽笛声如鸡叫,列车咣当咣当响着,迂回、晃荡走着,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有点怪怪的。
打小就知道祖国有个地方叫个旧,它有很大的锡矿,是我国主要产锡的地方,今天得亲眼目睹,心情可有些激动,晚上没睡好,一早便起来等候带我们前去矿山参观的工人老大哥。
是走路上山的,从山腰进入,介绍说:此山上下有七层,里面坑道纵横交错,若要都走到,得花一年时间,我们这入口是第三层。带我们参观的见大家戴好矿灯(烧乙炔的)后,便领着我们进入了坑道,来到采挖点,告诉我们那是锡矿石,那是伴生的铜矿石(蓝蓝的,是孔雀石) 。我们还用矿灯在坑道壁上写/留下了:"xx到此参观"等字(如今在否?)。离开坑道后,又去冶炼厂看了从矿石筛选到铸成锡锭的全过程。
说到锡,想起家乡装茶、暖酒的锡器,及小学老师讲写错别字的小故事:有一卖锡茶壶的小店,把这“锡茶壶”三个字都多写了一笔,成了“鍚荼gun” ,引作笑谈。
蒙自只是来去路过,除在车上看到一片湖水和一些古建筑外,没能作深游。近年借网游,才知它的真性情,是个值得去看看的地方。对了,从网上的介绍,看来我们是在此转小火车去个旧的,转车的地方(车站所在地)叫碧色寨,而今是个旅游景点,当年的繁华、盛况还使其荣获"东方小巴黎"之称呢。
因去个旧前我们便订好了从开远到昆明的火车,所以又回开远住了一夜,次日才登上北行去昆明的火车,见识了开远到昆明的非准轨的(比准轨窄,比进个旧的宽)铁路。也巧,我们和一位铁路职工坐在一起并相互"结识",除观尝沿途风光,还听他讲了许多这条滇越铁路的轶事,真是"修此路艰险;行此路危险",用这位铁路职工的话说:“到如今,此路多少条枕木就有多少人遇了难",把我们说得都有点心惊肉跳,深怕突然滑坡,或火车的震动把山上的大石头震了下来。
点击下方标题链接阅读 !
🔗【百侯文学】旅游偶拾(续)
🔗 【百侯旅游】古镇夜晚很“色”
🔗 【百侯文学】帽山村的故事
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古
镇百侯人文.民俗.文化.民
间传说.古建古迹.史料.等
研究.探讨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