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座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为积淀了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的这联题词,说的就是杭州与杭州的山水,杭州是一座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的名城,也是一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风景的城市。
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诗人们最愿意去用诗歌赞美、描摹的城市了。杭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他更是宋代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说到杭州与诗人,在杭州留下华丽诗篇的诗人不胜枚举,而白居易则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位,他以饱满的热情为杭州厚重的人文气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居易在杭州任职近三年,杭州的人物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初来杭州时曾说“唯此钱塘郡,闲忙恰得中”。在他离开杭州到别的地方工作时,又说“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在即将离开杭州之际,他怀着不舍的心情,将陪伴自己三年的杭州大地又重新游览了一遍,并作了大量的留别诗。以至于诗人后来回忆起杭州,都充满眷恋地写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在杭州的诸多美景中,最令诗人留恋的是西湖。诗人很不情愿地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对于西湖的美景,白居易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他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描写杭州风景的诗歌。如蜚声诗坛的《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春题湖上》等诗歌,都是表达对杭州西湖的赞美之情的。
环绕西湖的伍员庙、苏小小故居、白沙堤、望海楼等极富人文的景观,也是吸引白居易到此游赏的原因。尤其是《杭州春望》这首诗,可以说是白居易对西湖的全方位、多角度地描写。原诗如下: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白居易写完这首诗后,还对诗中的人文景观作了详尽的注解。如诗中的“红袖织绫夸柿蒂”一句,白居易注解道:“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
对“青旗沽酒趁梨花”一句,诗人注释道:“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原来这是诗人在杭州期间品尝到的一种当地美酒,这种酒在春天梨花开放时酿制,所以取名“梨花春”。
从诗人详尽的注解中,能看出白居易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杭州的特色民俗和文化对他的吸引。
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一诗,是对杭州春日景色的全面描写。前三联都是一句一景,写的都是杭州其他地方的景致,最后一联写了一处景点,就是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的景物加起来一共七处,诗人正是通过视觉体验将七处景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杭州春色的画卷。
首联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杭州城外看到的景色,雄伟壮丽中不失温润舒缓。白居易在清晨就来到了杭州凤凰山,他登上望海楼,极目远眺,可见诗人的心情是很好的。
望海楼旧址位于钱塘江之滨的凤凰山上,西湖东南隅,始建于唐代。登临望海楼可以俯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注:苏轼《望海楼晚景》中的“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就是对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描写。)
诗人白居易登上城外的望海楼,远眺瑰丽绚烂的朝霞,天边的朝霞将它的缕缕金光洒在望海楼上。诗人的身上也披上了一层霞光,霞光也映射在宽阔的钱塘江江面上,这是一幅壮美的、绚丽的望海楼朝霞画卷。
第二句“护江堤白踏晴沙”,写的是诗人在护江堤上看到的景色。从这一句也可以看出,诗人的足迹从望海楼来到了钱塘江的大堤上。护江堤是修建在钱塘江江岸的一道防备江潮的长堤。
诗人极目远眺之处,映入眼帘的是那初升的一轮红日,将它的万道霞光洒向大地;浩浩荡荡的钱塘江水,向大海奔涌流淌。
诗人漫步在护江长堤上,这时的钱塘江春水初涨,远远望去,几乎与远处的大堤齐平,大堤上铺着细沙,脚踩上去松松软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日子里,走在这样舒适的堤岸上,诗人好不惬意。
颔联写的是诗人在城内看到的景色,可见诗人的足迹是不断前行着的,这两处景点与两位名人有关:一位是伍子胥,一位是苏小小。
杭州城内的吴山上有一座“伍员庙”,相传是为纪念伍子胥而修建的。白居易在离开杭州之际,特意来到“伍员庙”,也有登临怀古、凭吊古人的意味。
白居易在杭州期间,曾多次探访寺庙,如西湖中心的孤山寺,武林山的灵隐寺和天竺山的天竺寺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
从“伍员庙”出来后,诗人来到杭州城的大街头。他走着走着就来到苏小小的故居旁,苏小小的故居掩映在春日的柳色下,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着苏小小的故居。眼前的春色不禁让诗人看得出神了。
苏小小南朝著名的歌女,自幼能书善诗。她虽身为歌女,却很自爱,不随波逐流。她的《同心歌》表达的就是面对爱情时要勇敢追求,要敢爱敢恨的热情。
白居易看到苏小小的故居,或许也想到了这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在诗人眼中,杭州的春光似乎就凝聚在她如花的花样年华里,似乎就凝聚在她火一般的热情里,似乎就凝聚在她的音容笑貌里。
白居易漫步杭州城,他的美好遐想让杭州城深沉悠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人文古迹跨越了时空的局限,以全新的视角出现在诗人眼前,并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如果说在颔联的描写中,诗人的笔触还停留在对杭州城景点的描写上的话,那么在颈联中,诗人则是将笔触和视角转移到了对杭州城风物人情的描写上了。
颈联“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大意是说:绸缎铺前的红袖少女夸耀着杭绫柿蒂织工好,酒店门前的人们排着长队买酒,他们都想品尝这梨花开放时酿制的美酒。
颈联从前面连辐直下的四处景点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江南丝织业繁盛,故诗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物产》记载,这是绫的花纹;又当地产美酒,诗中亦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诗人在这里将杭州的丝绸和美酒二者并举,写出了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这景象更像是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
尾联两句,是诗人登高远眺西湖的场景,诗人以眼前的开阔视野和所见的西湖景色收束全诗,暗与首句照应。
“湖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两旁杂花草木密布。白居易在诗中注解道:“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大意是说:满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飘动,白堤上烟柳葱茏,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绿色飘带。
但诗人偏偏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手法,他在“湖寺西南路”的前面加上“谁开”二字,以提问的形式写出来,这无形中增添了诗歌的魅力,也让人们的思绪跟随着诗人,一同走进诗境中。
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一问,因为诗句在无形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拉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好的自然环境,总会吸引人们的目光,人们也愿意全身心地与大自然来一场亲密接触。
从白居易对西湖不吝其词的赞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真心喜欢西湖的。其实对于西湖的开发与建设,白居易是居功甚伟的。在任职杭州刺史期间,白居易带领杭州人民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杭州至海宁这一段的农田灌溉。
白居易还主持修筑了钱塘江的堤坝,白居易带领人们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堤坝修好后,白居易撰写了《钱塘湖闸记》一文,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白居易不仅对西湖的规划和建设付出了心血,也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这一点一滴的对西湖的规划与建设中,寄予着白居易对杭州的热爱。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全诗以诗人游览顺序和位置的变化展开,由城外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是一首次序井然的诗歌。
读白居易的《杭州春望》,能给人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诗人以其曼妙的文字为人们带来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杭州美景图卷。
诗人白居易犹如打开一盒缤纷的颜料,在画板上尽情勾勒,尽情描摹,尽情渲染。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朝霞、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霞光映照其间。画板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色彩明快的《杭州春望》图,画面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
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以“望”字贯穿全诗,以诗人对杭州的视觉体验为依托,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摄纳、截取,熔铸于笔端。诗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杭州的春色,这春色既是诗情也是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