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7日,民政部批准云南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香格里拉”这个地方也有一个传说中的概念变成 真正的地名。除了香格里拉县(现在叫香格里拉市)了,全国各地以香格里拉为名的饭店、宾馆、游乐场….更是数不胜数。
其实,当年抢香格里拉这个地名的地方还不只一个,云南丽江中甸、四川稻城亚丁以及西藏察隅、波密及林芝等地方都争过这个地方,都宣称自己为“香格里拉”的真正所在,原因不用说,都是为了打响地方知名度,这对地方经济有好处。
那“香格里拉”这个词,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实本来不是真实的地方,而是一个虚构的地方,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发布了长篇奇幻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这本小说很有名,并曾被法兰克·卡普拉翻拍成同名电影。
这里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它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端一个神秘祥和的山谷,当地的居民信奉藏传佛教,安详而和平,于是,后来在西方文化中,香格里拉通常意指带有东方神秘色彩,一片祥和的理想国度。
大家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香格里拉”的原型到底是哪里呢?其实最可能的原型不在中国,而在巴基斯坦,准备地说是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北部巴控克什米尔靠近我国边境的罕萨河谷被认为有可能是香格里拉的原型。因为希尔顿在发表《消失的地平线》前几年曾经到访那里。当地的环境与书中的描写相当吻合,也是希尔顿唯一到过、而自称是“香格里拉”的地方。
但是,这个地方虽然离藏区比较近,但并不属于西藏,当地居民也不信藏传佛教,所以说,希尔顿实际应该是融合了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才构造了这么一个地方。因为,1922到1949年,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以云南省丽江市为基地,对中国西南地区考察,透过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许多探险日记,对这一地区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文章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这一地区的很大兴趣;有人认为希尔顿也从洛克的文章中获得了很多素材。
从此开始,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巴控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别称小西藏)、尼泊尔及不丹部分地区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云南西北及川西等地方均自称为香格里拉。
那“香格里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它肯定不是汉语,也不是完全从英语虚构的词,有人说它可能源于藏语的“Zhang-ri-la”, 这是卫藏的一个地方,位于扎什伦布寺之北。当然,也有人说这其实是源于伦敦唐人街的广东话:山旮旯,即山上与世隔绝之地,说实话这个解释有些牵强。
而最可能的是词源来自一个西藏传说,在藏文化中,就有香巴拉的传说,据说也是人间乐土(佛教的极乐世界),这也可能也是希尔顿创造“香格里拉”的来源。
其实,汉族地区有一个概念和“香格里拉”非常相近,这就是“世外桃源”,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结果一大片地区后来都争相宣称自己是真正的“桃花源”所在地,云南省广南县坝美村、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江苏省连云港市宿城景区的船山、在河南南阳内乡县、安徽黄山黟县桃花源、江西山南景区、湖北十堰桃花源等30多处地方,甚至不长桃树的北方某地也宣布找到了“桃花源”。而多地网友甚至还因此爆发了骂战。
这是真的有些尴尬,比如云南,陶渊明怎么可能会去那里,那个时候云南还不是晋朝版图呢。
其实陶渊明的“桃花源”里的村庄原型,很可能是位于陶渊明家乡江西九江地区由北方移民建立的坞堡。
那,为什么湖南还有个县真以“桃源”命名的呢?因为《桃花源记》不是提了“武陵”这个地方吗?这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一带,963年(宋太祖乾德元年),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在实地考察之后,建议置桃源县。
他给出起名“桃源”的理由是:其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传颂于世而得名桃花源。注意了:不是陶渊明以这里为原型创作了《桃花源记》,而是《桃花源记》出名后,这里有一个景区被称为“桃花源”,于是根据这个,将这里命名为“桃源县”。这样看来还真是占了个大便宜。
不过,无论是香格里拉还是世外桃源,对于安逸、恬淡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