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口旧租界区,有这么一条街或一片区域,号称是“武汉最文艺的地方”,即黎黄陂路。
这个地方曾来过多次,改造后的黎黄陂路确实是有文艺的粉饰,同时包括整个旧租界区,也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旅游观光的胜地。
旧租界区的梧桐树、里份、洋房令人印象深刻。坦白说,这里有屈辱、有辉煌、也今天人们所见的“文艺小清新”。
走在这里的任何一角,举目之间的任意一景,都是当年留下的西式建筑。有的紧锁门窗,任凭藤蔓攀爬;有的敞开窗户,流淌着生活的气息,文艺的格调。
但在这石墙洋楼之间,今天风景里的文艺背后,实际上是一段不能遗忘的曲折历史。
1861年3月,英国凭借着《天津条约》开始在汉口开辟租界,此后,德、俄、法、日等国纷纷效仿,汉口租界成为列强控制近代武汉经济社会的据点。
他们在汉口设领事、盖工厂、办洋行,曾是典型内陆封建城市的汉口,在列强的凌辱和西方的文明的渗透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蜕变, “东方芝加哥”成为人们对大汉口的流行印象。
这些租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法律约束,大肆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成为列强实行殖民统治的“国中之国”。在汉口沿江大道一带,至今还矗立着各国风格的旧式楼房。
但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各国租界区犹如是“国中之国”,除了洋人,并不允许中国人随意进入,各国水兵在租界构筑街垒,阻绝交通。
列强们在租界里过着纸醉金迷的败坏社会风气生活的同时,又疯狂榨取中国老百姓的血汗。
最先在汉口设立租界的是英国,也是汉口五国租界中面积最大的租界,经几次扩界以后,其面积达795.33亩。
德国是继英国之后,在汉口建立的第二个租界区,一年后被收回。
再是俄租界的设立,也是俄国在中国辟建的第一个租界。再是法租界、日租界。
今中山大道伟楚里以下,长清里、德兴里、海寿街、如寿里和车站路、黄兴路的一段,都包括在法租界内,当时法租界的总面积达到373亩。
随着汉口贸易不断繁盛,经济不断增长,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极其看重武汉在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并将汉口称为“东方芝加哥”,并不断提出扩界要求,总面积达622.75亩,仅次于汉口英租界,居汉口五国租界的第二位。
汉口五国租界面临长江,背靠京汉铁路,整个区域呈长方形,租界之间相互毗连,是一个整体的租界区。江滩外是洋行修建的设施先进的外贸码头,中外轮船穿梭往来,景象十分繁盛。
河街以来是租界的主要街区,众横交错的数十条街道上,散布着各国的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商店、波罗馆、酒吧等建筑。
在当时,这里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外国人“居留地”,在全通商口岸中,汉口租界规模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
走在今天的汉口旧租界,不论是置身在昔日的哪一国的租界区内,梧桐树下的里份洋房,基本上都变了样,在统一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有的静默,有的破旧,有的被遗忘,有的焕然一新,有的成为旅游打卡点,有的变成婚纱摄影的必备背景墙。
里份,是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也是最具代表的建筑群落。近代最早的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
黎黄陂路一带,里份里的环境是古朴、清幽的,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如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及中西合璧的门楼应有尽有。
精巧、素雅、不失传统。据资料显示,1949年,武汉里份共有200多条,里份建筑有3000多栋。 四季更替,窗前的树叶起起落落,各国租界里的风风雨雨,历史均有记录。
就黎黄陂路一带,看着街巷之间的咖啡馆、艺术馆、餐厅、画廊、烧烤店、酒吧等等,不论你看到的是小资派也好,古典派也罢,抑或是荒废派,在这时代轮回岁月变迁中,人物风景都会变,唯独历史不会改写。
但仍是希望汉口旧租界区能够维护好,并精细规划一番,将其打造为更完善、成熟的旅游街区,或文艺、或复古,在吸引更多游客来此一探究竟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的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城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