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徽派建筑是中国的八大建筑流派之一,传统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建筑之间错落有致,自然地于周围的山水相融。但是徽派建筑并不仅限于存在徽州地区,实际上苏杭一带的建筑风格都受到它的影响。《晋书》中记载徽州人好“离别”,正是在大量徽商的走往流动中,徽派建筑的文化也被带去更远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安徽黄山有一处徽派民宅建筑要面临拆迁的困境。这座宅子名为荫余堂,修建于19世纪初的清朝,宅子的主人姓黄,是当地的一个富商。荫余堂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宅子虽然看上去有些旧损,但建筑结构仍然保存完好,保持着古朴的徽派建筑气息。
自荫余堂建成以来,黄家祖孙8代人曾生活在这里,如今虽已换了新住处,但对老宅始终有特殊的感情,拆迁的指令让黄家人感到十分痛心,却又无能为力。这时一位名叫白玲安的美国女子提出要购买这座古宅运送回美国。
白安玲任职于碧波地博物馆,对中国建筑文化有些研究,听闻这栋建筑要被拆除感到可惜,于是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她向人多方打听终于联系上了黄家人,然后将自己的意愿跟他们进行了沟通,黄家人觉得老宅子与其被拆了,不如留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于是他们很快达成了共识。
为了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白安玲还专程拜访了投资公司Fidelity获得了资金上的支持。动工之后,荫余堂的所有建筑被拆分成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为了避免重建时的麻烦,白安玲还仔细地给每一块材料打上了标签。经历了两个月的施工,所有材料被装入19个国际集装箱,运往了美国。为此,她花费了1.25亿人民币。
材料运回后,重建也是个大难题,清空博物馆、拆迁居民楼,白玲安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为荫余堂争取到足够大的地盘。然后请来了著名的中美建筑师联合施工,历时8年荫余堂的复刻本才完全建成。后来,白玲安还特意邀请黄家人前往美国,看着昔日的老宅子如今在异域他乡又焕发了生机,而且一砖一瓦都没有变过,他们心中感动不已。
2003年,荫余堂对外开放,成为美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想要见识传统中国建筑的魅力。而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这个唯一现存于海外的中国古建筑,更是给予了他们思念故乡时最大的慰藉。
在上个世纪,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还不像现在这么高,曾有不少古建筑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被拆除。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城墙呕心沥血,最终却没能如愿,1972年,他带着悲愤去世了。
如今,时间证明了他的想法是对的,但被拆掉的古城墙却再也回不来了。叹息之余,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用心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不要再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