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说“桃花源”好,且向来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带着憧憬之心,在人们固有的印象当中,那便是人间仙境,无凡俗之扰,亦无生活之忧。
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得又总是那般不真实,最为主要的是,故事的最后,不管武陵的太守,亦或是南阳的刘子骥,虽说都前往寻找捕鱼人所言的那个桃花源,但是最终都未能如愿,太守迷了路只好返回,而刘子骥更是一无所获,反倒是落下了病根,最后因病离世。
不过,后世之人倒是对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进行了另一番解读,最终所呈现在人眼前的“桃花源”,属实是令人细思极恐。
首先,在《桃花源记》的开头,便言明了故事主人公是一介渔夫,众多周知,作为渔夫,其长年累月的在江河劳作,且基本上都是自己常去的水域,自是对当地轻车熟路了。不过,这陶渊明笔下武陵渔人却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自己在行驶船只的过程当中,竟然稀里糊涂的迷了路,实属是令人难以置信。此处乃是疑点之一。
其次,这武陵渔人乃是“晋太元中”之人,此时正值两晋时期,并非是太平盛世年,不过在《桃花源记》当中倒是提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这是一个极为美好的地方,和当时战火不断的社会实属是大不相干。这乃是疑点之二。
再者,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通道,实属是有些“非一般”——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般而言,这地方再怎么地隐蔽,其实也不至于是这般构造,在一开始的时候那般狭窄,后来又忽然开阔了,想来是仙药通过一条极为狭窄的通道才可进入其中,才能见到那个大村子。可是,哪个地方的村庄会这般布局呢?此乃疑点之三。
最后,便是这村子的布局以及村民的打扮,此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由此可见啊,当地整个的布局其实是相当之讲究的,但是,这似乎不符合当时的村落特点。一般来说,村子的布局基本上不会那么的讲究,在建造之时大都是随心随地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房屋的建造,而此处实在是过于讲究。而村民们,分明一直都是与世隔绝的,但是他们所穿的衣服却和外面的人一样。此乃疑点之四。
这疑点之一,所对应的便是民间流传极为广泛的“鬼打墙”现象,据说,倘若是遇上了某些东西,即便是你熟悉的地方,你也走不出去;这疑点之二,在民间的说法当中,桃树是极为神圣的存在,最为主要的是,它是驱邪辟邪之物,像古代的道士,基本上都会佩戴有一把桃木剑在身上,为此,这桃花林多半是用来镇邪之故,以阻这阴灵鬼怪进入人间;这疑点之三,武陵渔人所去的桃花源,布局上倒是极为像当时的家族式陵墓群,先是一条长长窄窄的墓道;这疑点之四,村子的布局那般齐整,倒也像是坟墓修建时的讲究,而他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之所以会和外面的人穿的一样,便极有可能是已逝者的后人烧给他们的。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在《桃花源记》中还可以抠出很多的小细节,比如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就可以发现,这些村民基本上都是家家户户有酒有肉,很多人推测说,这其实就是他们后人所供奉的祭品。不得不说,属实是细思极恐,大家再仔细探究一番,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说,为何渔人不留在那里过好日子而是选择离开?只是因为还有家人在外?那他为何要告诉太守这件事情呢?渔人是否是这个“鬼村”设置的一个诱饵呢......
那个美好的“桃花源”,其美好故事的背后,真的只是一个“恐怖故事”?亦或者,只是作者本人虚构出一个美好的故事以寄托自己的内心的愿望,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