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小琦来到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北大街与中山路的交汇路口,路口的西北角的一栋带有两个转角的大楼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和平北大街与中山路交互路口的转角大楼
这栋大楼地上一共有六层,正面为红色砖面(疑似为翻新后的效果),最顶端的一层有续建的痕迹,且与楼下的五层外观有所不同。
要说这栋大楼,在很多老沈阳人的印象中并不陌生,人们大多称它为“大仓大楼”。它始建于1937年,是当年日本侵华时的“满洲大仓土木株式会社”在我国东北的总部。1890年,满洲大仓土木株式会社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承包土建及其周边的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上世纪初,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以后,他们在我国东北攫取了大量资源与利益。1906年,满洲大仓土木株式会社在大连建立了办事处。后来在1937年2月,大连办事处关闭,他们又把东北的活动据点迁至当时的奉天(今沈阳),于是便有了我们看到的这栋大楼。
奉天大仓大楼旧址
起初这栋大楼地上部分并非六层,而是五层,第六层是后来(大概40年代)加盖的,所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顶楼与下面的五层风格不同了。
了解了这栋大楼的历史,接下来,我们便一同进入大楼里去探访一番,看看这栋老建筑内部是什么样子。笔者小琦首先来到了这栋楼西侧,这里有一个铁门,通往这栋老建筑后面的居民小区。在这里能否找到大楼的入口吗?
大仓大楼西侧的小区大门
走近到铁栅栏门,我发现右手边的收发室旁有个院子,应该是居民小区的停车场,于是我走了进去。
小区的停车场
走进这个停车场,我便来到了这栋老建筑的背面。然而,这栋老建筑的背面与临街的一面外观截然不同。
老建筑的背面
这栋老建筑的背面为水泥罩面,没有任何装饰,墙面有的部分已经发黑,看起来显得有些阴森,通过变焦镜头可以看到楼顶的屋檐为木质,局部已经长了野草。楼上的很多窗户还保留着原来的铁窗,有的窗户玻璃已经破损。小琦走到楼下,发现正中央的位置有一个入口。
大楼的入口(右侧较低的门)
走进楼门,首先上几级台阶,然后便是大楼的一楼。
大楼的入口
由于大楼的一楼已经被一块广告牌封住(因为广告牌后面是门市),只剩下楼梯口的区域,所以我便沿着楼梯向楼上走去。
一楼被封住的部分
和许多30年代的日伪楼一样,这栋大楼的楼梯扶手也是用水泥砌成的,上面铺设着大理石面。
楼梯及水泥砌成的扶手
沿着楼梯一直往楼上走,我发现这栋楼的二楼至四楼都是公司的办公区域,无法进入。于是我来到了五楼,上楼梯后右侧有一道门,进去之后眼前的场景使我一惊。
五楼的场景
楼梯右侧的门内是一条漆黑的走廊,需要打开手电筒才能勉强看清周围的环境。从结构来看,这栋楼应该属于筒子楼,长长的走廊两侧分布着一个个面积不大的房间。四周的墙壁已经多处发霉,散发出一股潮湿的气味,走廊两侧堆放着一些杂物,这一层则是住宅区域。没走几步,左手边便是一个整层楼公用的卫生间。
5楼公用卫生间的场景
公用的水池
从公用的卫生间出来,继续向走廊深处走几步之后,同样在左手边便是公共的厨房,厨房的面积只有几平方米,很狭小也很压抑。
狭小的厨房
正在我拍摄的时候,在5层居住的一位阿姨与我聊了起来,据这位阿姨讲,目前在这栋楼里居住的人并不多,而且一般都是租户,白天这些租户出去打工,所以楼里很安静。由于这栋楼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了,所以楼里的设施已经老化了。顶楼夏天漏雨,加之楼体是砖木结构,今年雨水又多,楼顶的雨水进入到6楼之后,又从两层楼之间的楼板缝隙漏到5楼,所以她家的一个房间这几天因为漏雨暂时无法居住,床上和地面上都用水桶接着流下来的雨水。
阿姨家的情况
阿姨家地上用来接雨水的水桶
随后,这位阿姨带我来到了顶楼6楼。6楼的情景与5层相似,同样是阴森漆黑。
六楼卫生间的场景
经过近1个小时的探访,我离开了这栋老建筑,每次从这些当年日本侵华的遗迹中走出来,心情总是十分沉重复杂。我们保留这些老建筑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和后人都能够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鞭策我们努力奋进,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