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鬼吹灯》系列在网上爆火之后,比如《盗墓笔记》《秦藏》等等小说也开始出现并且拥有非常大的粉丝量,比如说盗墓笔记里的张起灵成为了虚拟人物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包括这本书使得长白山成为了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
关于盗墓的文章多了,大家对于古人的墓葬出现了概念化不真实的印象,开始把盗墓和实际上国家举行的考古工作联系起来,认为考古就是官方的盗墓活动,其实这就是大错特错了。
首先与盗墓不同的,考古注重的是过程,是考古发现,是考古研究,虽然对于发掘出来的器物非常关注,但是关注的不是它的经济价值,而是它所代表队历史内涵,比如它能证明什么样的历史现象。
如果说墓葬里有青花瓷这种宝物,盗墓者喜欢因为它非常值钱,而考古人员思考的则是它的历史价值。
比如在一个地区的远古遗址发现一些古老的稻谷,或者说发现了疑似面条的物体,甚至普通的陶器,盗墓的人可能并不会关注这些不值钱的物件。但是考古队会视若珍宝,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考古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残破的遗迹来推敲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家居生活,甚至能够推演人类第一根面条产生是什么时代的事情。
盗墓活动,人们最为关注的肯定是墓里面发掘出了什么样的器物,在盗墓小说里墓室主人被称为粽子,不同的粽子携带不同级别的随葬品。但实际上考古工作并不会把相互交流或者发表的重心放在器物的发掘上,而是概括性的笼统的历史学收获,以及发掘过程的经验教训。
中国考古界的泰斗夏鼐先生留下过名言:“评价田野工作,不是看挖出来什么,而是看怎么去挖地,挖的水平高不高”。在一次全国的考古评调会议上,一个省份的负责人上来就开始念叨省份挖掘了怎么样的国宝等等。夏鼐当即批评了他考古工作不应该集中精力在器物上,而应该在发掘工作上。
另外我们谈谈为什么考古不同于盗墓时候,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考古界有一个行规,就是考古不搞收藏,搞收藏不考古。
其实这个行为就是避嫌,对于考古人员来说,他们有资格直接接触古代的墓葬和珍稀的墓葬陪葬品,那些东西往往都价值千金,很多人会怀疑考古人员会不会起歪心眼去私自占有国家的东西。
毕竟常人来看,如果一个考古人员家里要是有一堆古董,就会被质疑来历,盗墓是犯法的,太多人误解考古就是合法盗墓。假设一个考古人员私人去乡村收购古董,那就有人问你你这是自己收还是国家收,会不会看到值钱的就自己私藏了呢?所以这个问题解释不清。
作为考古人员,心里自然满怀对于器物的热爱,但是更多是对于历史的崇敬,而不是对于金钱的追求,所以说他们往往拒绝收藏古董。正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所以,中国的考古界的行规就有了这个考古不收藏。这个行规据说,是由中国考古之父李济立下来的。
关于李济这个人,为什么被称作考古之父,关于他的成就我们简单来说,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相关遗址的发掘,三个震惊世界的大项目都是他主持进行的。
李济这个人很严格,到了台湾之后,堂堂的大作家李敖都说他是个学阀,说他垄断学术。他提出这个行规之后,整个考古圈子都认可了他的想法,并遵行。
李济的人格魅力强到什么程度,有的考古学家,原本是有收藏的,李济提出这个规矩之后,都选择了上交文物给国家,与私人收藏划清界限,不过自然不像电视剧版本盗墓笔记的吴邪一样私自破坏墓葬然后还说上交给国家。
经手万物,而手中不留一物,这些考古学家才是真正的历史的见证者,文物在他们手里活了过来,绝对不仅仅被视作卖钱的工具,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汗水,被他们谨记并呈现在世人面前,那才是真正的拥有。
还有一个规矩,叫考古不鉴宝,可以称之为文物学家,古代又叫做金石家,点石成金,现代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和康生,古代李清照夫妇也是著名的金石学。
他们属于是专门研究文物的,能够判别文物的真假和经济价值,所以属于古董行业的,跟考古关系不大。
区别在于而考古人只跟真的打交道,是不会接触到赝品的,所以说像是电视台的寻宝节目,实际上专家都属于文物专家,并不是考古学家。
其次,考古有历史朝代的研究方向,研究先秦的考古人员让他鉴定青铜瓦罐他可能很懂,但是如果切换成瓷器或者书画,他就不太了解会出现失误了。这也是考古行业特殊的一点。
另外,考古人鉴宝一般是要很严谨的,因为你一旦走眼,就会被人拿着你的说辞在外面招摇撞骗,要承担这个责任的。而且,往往一般人鉴宝要求的是估价,而考古学家跟你讲的是文物承载的历史,不会随便用金钱去衡量它的价值,所以一般吃力不讨好。
所以,考古人员是为了人类历史的研究去奉献一生的,绝对和盗墓不是一回事。考古学家是值得尊敬的,很多老考古学者,一生都在跟文物打交道,但从来都没有起过私心,经手的国宝无数,从来不会私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