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的“朋友圈”刷起了一波对文庙的怀旧风。因为改扩建的原因,承载了众多80、90后青葱记忆的手办、文具、餐饮小店陆续关店搬迁。不少市民回到了曾经最熟悉的文庙,来看一看老城厢最后的样子,记录下这里最后的一个夏天。
中华路和文庙路路口,矗立着上海文庙的牌楼,这里也是大多数人逛文庙的起点。“中华路和人民路,原来是上海老城厢的城墙,现在文庙的这个牌楼,其实并不是清朝时候的古建筑,在90年代的时候,文庙经历过一次比较大的整修,在这个整修的过程当中就建了这么一个牌楼。牌楼背后有‘文昌物华’四个字,‘文昌’表示人文艺术方面非常昌盛,‘物华’就是物质非常丰富,这四个字概括了文庙整个街区,对于上海文化的意义。”资深媒体人,城市文化研究者周力讲述道。
来到文庙,就不得不谈一下这座庙。上海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圣地。自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文庙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期间,四经迁徙,现址文庙移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占地17亩许。是上海著名的名胜古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文庙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势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有两条纵轴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从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到崇圣祠,这是文庙的祭祀线。另一条是从学门、仪门、明伦堂到尊经阁,这是学宫线。文庙也称学宫,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东园内,儒学署、魁星阁、天光云影池连成一片,亭台楼台,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掩映,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风格。
“在古时,文庙的棂星门,不是所有人都能进的,你要有功名才能够进这扇门。所以在这个棂星门最上面,有一个小的石雕,上面刻着一条鲤鱼在跃龙门,代表科举是老百姓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如果你能够考取功名,就可以从棂星门进入到文庙,从而你也就有了国家承认的一个身份。”周力讲述道。
在文庙路上还有幢建筑,如今名为上海市黄埔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它的前身就是南市区少年宫,周力表示,上海的老南市作为上海的一个老城区,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南市区少年宫在艺术方面比较有特色,像画画、书法、音乐,这些人才基本上都是在南市区少年宫培养出来的。而在培训结束以后,学生们就会到街上逛一逛,希望能够买一点书,或者吃点东西,所以慢慢地一些玩具店和小吃店就在周边多了起来。
文庙最被年轻人熟知的莫过于玩具店,在他们的圈子里,上海文庙也有着“魔都秋叶原”之称,每到周末,拉着三五好友来文庙淘玩具成为了这一代人最深刻的记忆。“周末人特别多,因为文庙的道路两边都设有小摊,卖毛绒玩具、旧书、碟片等等,年轻人都很喜欢逛文庙,再买个小吃,边走边吃,路过动漫店都会进来逛一逛。”文庙樱动漫店主钟秀超说道。
在店主钟秀超的回忆中,当年文庙最火爆的时候,每家店内都挤满了人。路上摆满各种摊位,想过马路都很困难。谈到要搬离的时候,钟秀超充满了不舍,“毕竟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开了近20年的店,很不舍,如今虽然实体店的生意要比以前差了,但还是有很多老顾客愿意到实体店来逛,这些客人已经变成了朋友,这是开网店收获不到的。”
除了玩具,旧书也是文庙的一大特色。1993年之前,文庙旧书集市叫作“文庙特价书市”,每年只在春节、劳动节、暑假、国庆节开放四次,每次开放时间约一周左右。之后,因为一年四次的“书市”不能让淘书人感到满足,经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协商统一意见后,从1993年开始变为了每个周日开市的“上海文庙旧书集市”,这个书市被爱书人称之为“沪上淘书乐园”。
“90年代初,文庙把散落在文庙路和中华路马路上的旧书摊位,都集中到文庙里边。最早的时候,文庙的大成殿里也是进行旧书交易的,后来慢慢规范了,到90年代中后期,文庙恢复了祭祀孔子的功能以后,交易市场就仅限于在大成殿的两庑和门前的广场。”周力回忆道。
属于文庙的记忆暂时告一段落,未来,这里将新建致道书斋、观德堂、尊经阁、游客服务休憩中心等,恢复文庙西庙轴、东学轴的传统规制布局。待改扩建完工后,文庙原有的规制都将恢复,并与周边的石库门民居呼应,打造内外交融的文庙特色街区。都说老城厢是城市的“根”,由老城厢衍生而来的是城市的发展,回望这里是一种找寻城市的“初心”,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