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路越走越宽广
—— 查哈阳农场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查哈阳农场2022寒地粥米文化节暨全域沉浸式旅游启动仪式盛大开幕,来自北京、江苏、广东等地的68家客商和当地群众两万余人见证了这一盛况。活动期间,现场签订合同7份,销售粥米3.8万吨,销售额达1.4亿元。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农场能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活动,又获得如此丰厚的收获呢?
“查哈阳农场经过74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特别是近年来,农场党委全面推进‘1213’高质量发展工程体系和‘32366’任务体系,并结合农场实际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使农文旅三个产业深度融合,为实现产粮大场、良种大场、旅游大场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查哈阳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邵学杰介绍。
科技创新贯彻始终
为实现产粮大场目标筑牢根基
查哈阳农场地理坐标为北纬48度,属第三积温带,年平均积温2500摄氏度,无霜期只有120~125天。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查哈阳人把科技创新贯彻于农业生产始终,把一个国际上公认的粮食作物创高产的禁区变成目前中国最北部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创高产的重要区域、成为全国产粮大县(场)和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和全国十大优质大米产区。今年5月初,查哈阳大米通过了欧洲食品安全规定的747项检测指标,正式进入欧盟市场,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查哈阳农场的水稻发展史是一个科技创新的历史,经历了开发时期、较快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三个阶段。无论哪一个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始终贯穿于始终。
建场初期,查哈阳农场第一任场长赵达在一间厨房里搭起了办公室,他确立的办场方向就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1990年至1992年是查哈阳农场水稻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时间节点,农场依靠科技力量实现水稻旱育稀植,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0.7万亩。同年10月,黑龙江垦区经济工作会议在查哈阳农场举行,时任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欣然吟道:“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处处是春,生机盎然。”1998年至今,是查哈阳农场水稻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也是水稻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阶段。农场党委结合实际科学定位,确定实施“三三制”水稻发展规划,即水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为种子田、三分之一为绿色有机水稻田、三分之一生产功能米。从此,查哈阳农场的水稻按照既定蓝图走上科技当先、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农场先后建立了数字农业管控中心和农机服务数字化平台,并配备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智能灌溉和农机作业监测系统等物联网设施,与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数据平台对接,打造供、种、管、收、储、运、加、销全产业链数字农服新模式,科技为水稻大发展、快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研发推广“芯片”
让良种大场提档升级
查哈阳农场的水稻发展史是一个“芯片”创新史。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水稻高产、高效的前提。农场领导班子超前思维,把农业“芯片”做为源头和切入点,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联系,全力攻克水稻育种科技难关。早在2005年,查哈阳农场就与袁隆平院士合作进行稻种研发,现已高质量完成第一阶段水稻主栽品种性状改良任务,培育出优质、高产、抗倒、耐寒的优良品系70余个,其中有5个品种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3个优良品系参加黑龙江省水稻联合体生产试验。为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场将已获得审定命名的“天稻261”授权于倍丰农资集团经营,为企业增收1560万元;“寒稻79”授权于富尔农艺有限公司经营,将为企业带来1610万元收益。
为加快合作研发进度,尽早培育出高寒地区优质杂交水稻,自2011年,农场每年都会拨专款用于南繁加代育种,使南繁育种工作形成常规化、常态化机制。农场将按照“三三制”发展蓝图,采取“职工+基地+种业”的合作模式发展种子产业,计划到2023年,实现种子田20万亩、年生产种子6.5万吨,辐射第三积温带水稻面积1300万亩,真正做强、做大种子产业,进一步为企业增效赋能。
实现文化创新
成为旅游大场不是梦
查哈阳农场的水稻发展史是一个文化创新史。农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把文化资源贯彻于各领域发展中,全力抓好“查哈阳粥米”品牌建设、打造好沉浸式全域旅游,实现深度融合。
查哈阳农场的场名达语解释为兴旺发达、鱼米之乡之意,满语则是高山与平原接壤之处,是重要部位、好地方之意,内涵十分丰富。黑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魏正一、北京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高星等知名考古专家认为,远古时代查哈阳就有人类活动,是东北亚古人类重点活动区域;辽金时期,为争夺这块军事要地征战厮杀,书写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千古佳句,留下了闻名遐迩的金界壕,成为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理分界线。新中国的诞生为查哈阳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和文化内涵,一批批复转官兵创造了军垦文化、1.2万城市青年创造了知青文化,在农场开发建设中创造了丰富的人文文化。曾在查哈阳农场生活战斗过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原型被印在了一元人民币上;中国“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都对查哈阳情有独钟,袁隆平还亲笔手书——粳稻之乡塞北江南查哈阳。
查哈阳农场把文化与生产、旅游、服务等领域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以文化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查哈阳模式,确立了以打造中国粥米第一品牌为目标,完成了整粒粥米、弱碱性粥米、胚芽粥米共3个企业标准申请并获得通过。农场以“尝遍人间烟火,查哈阳粥米不错”为宣传点,成功举办了查哈阳粥米节,成功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拉动旅游投入和消费5000余万元。
“稻”兴则场强、场强则民富。坚信,查哈阳的“稻”路会越走越宽广,明天会更加美好。
文图: 庄泽 鲍震
平面编辑:迟慧
统筹:张永刚
监制: 刘晓雨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