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围山下有窦祠 孔子回车别晋阳
位于太原市上风上水之处的汾河东岸,北靠二龙山,西傍烈石寒泉,有座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的千年神祠——窦大夫祠,这位晋国大夫窦犨与治水有关。
窦犨(前553-前494年),又名鸣犊,春秋时晋国上大夫,主管劝课农桑事宜。
“择水而居”是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智慧,然而汾水并不总是诗意水岸。当天上“持续变脸”大雨滂沱时,一河跳跃呐喊的红汤,便会掀翻渡船、冲垮堤坝,成片的庄禾毁于水中,连带村落房舍塌陷……失去家园与土地的农夫,在岸边大放悲声。伫立在高处的窦犨看到其景悲怆、凄凉,宛然长叹。
一贯主张“厚爱于民”的窦犨,深感平民饿殍狼藉的困苦总跟这洪河杂糅在一起,河之防汛便是他倾情投注的对象。
窦犨不顾水事毁誉相参之忧,他与工匠们构思“依地利、纳干渠、泄支渠”的缚龙锁河方案。调集人力物力,摆开阵势,河工挑担抬筐、人拉车推运碎石,沿着汾河峡谷的烈石口,顺岸围堤堵漏、疏浚河道、设“结瓜”工程(滞洪区)和开辟泄洪道。
“治水关键是一个‘调’字。”窦犨认为“人开出水路,水就给人活路,也不废江河万古流”。为避缺水的尴尬,他率众筑起旱涝互调、干支成网的“横渠”。此西拦汾河40多华里的长渠,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为我国最早的人工灌溉渠,比战国时的“白起渠”早二百多年。长渠纵横阡陌,成为“大河涨水小河满”的活力之渠,浮光跃金的渠水惠泽一方。
窦犨在晋国和周边诸国中是有一定影响的“名人”,这不仅在于他护一河安澜,更因为他以提倡德治重视教化、善辩能言之才而著称,还因其主张与孔子“仁者爱人”极其相似。窦犨所处的春秋末期,是诸子百家各携其说、游走天涯,争鸣雄辩之声不绝于耳的时代;是各路诸侯风云际会、图存争霸、各显神通、革旧鼎新,一浪高过一浪的格局。
此时,晋国则是“卿不敬晋侯”士风日下的局势,代表新兴势力的六卿同晋国旧贵族进行了激烈斗争。窦犨虽是卿以下的大夫,却是个“最硬核”的倔强贤人,在人心归附“二选一”的难题中,他没有像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一样倒在“政治强人”赵简之的旗下。他和孔子有一样的高端思考,复归“周礼”,因为他在“治汾”中印证出要兴建、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需要一个高效、集权、统一的权力来实施经营的道理,否则遭殃的便是黎民。
以卿主政晋国的赵简子,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热衷推行颁布晋之法典。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国语》中,记载赵简子与窦犨的“雀、雉之变”的一番经典对话,赵简子用了诸多比喻,哀叹着“人”就不能变化?
话语有柔韧性,而尊严却有硬度。这映射着政见不同时,权力不对称的一方遭际困顿之境就是迟早的事了。
这天,历史上另一位大人物孔子,正带着子贡等学生驱车在由卫入晋的路上。之前他收到了晋国赵简子送来的选练举贤、任官使能的函件,准备赴晋国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路人传来贤大夫窦犨被杀的消息……
孔子站在黄河边叹息说:“黄河水这样的美啊,浩浩荡荡地流淌!我不能渡过黄河到晋国,是命中注定的吧!”
子贡忙问:“先生的意思是?”
孔子说:“窦犨是晋国的贤大夫啊,赵简子未得志的时候,依仗他得以从政。到他得志以后,却把他杀了。我听说,如捅破了鸟巢打破了鸟卵,君子也害怕受到同样的伤害,鸟兽对于不仁义的事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是人呢?”
孔子的意思是说,窦犨是乐于提纯个体精神的人,有着反对新政、反对新贵的保皇思想,持有“古之天下者,民之天下也”“民富者,国强也”理念,如自己政见的一致。窦犨之死是体系的碾压,赵简子不讲仁义道德,到晋国推行儒家学,无疑是“碰钉子”。所以,孔子一行放弃了到晋国的打算,返回了山东老家。
历史在此也徒唤一声奈何!有名的“孔子回车”的故事也就在此传颂。
一条河流,就是一部乐章。在太原盆地上风上水绝佳之地,汾水行过的石谷之处,晋人“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思水润晋阳之恩泽,晋人为其建窦大夫祠。在这里能听到古老故事的唱和之风,唤醒人们去读“为民之心”的文本。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