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越秀区六榕路结缘。
六榕路因何名为六榕路呢,全因一座东坡先生题写“六榕”二字,自此曾名宝庄严寺、长寿寺、净慧寺的千年古刹,用名“六榕寺”,很有“文艺范儿”,叫了已有600年。
苏东坡大学士因何在整张宣纸上仅题写“六榕”两个大字呢,这与他的仕途境遇脱不开联系。“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深受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苏公,三次遭贬,行遍人间崎岖路,历尽排挤屈辱……北宋元府三年(1100年),苏轼获朝廷大赦,奉召回京,自儋州(今海南儋县)北归,经廉州(今广西合浦),辗转抵达抵达广州。
苏轼到达广州时,以他的性子绝不会错过广州城里九月末的神清气爽的秋凉时光,便在天庆观(今中山六路)附近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一个月。天庆观离净慧寺(即六榕寺)只有咫尺之遥。净慧寺内有古榕六株,东坡先生隔三差五地到寺内勾留憩息,榕荫蔽日、枝叶相连,景致醉人啊。
而也在榕荫塔影之下,苏公内心多年来深藏着不为外人所道的种种阻塞、委屈、郁闷,一时间全都涌上心头。他深感世人受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蒙蔽,而眼前六株古榕正好遮隔世间“六尘”之烦恼,还给世间一片清凉。墨气淋漓的“六榕”两字,足矣。世间百态,世事炎凉,放下,自在,尽在其中了。
如今,寺院正门上方“六榕”二字,两侧的楹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与笑谈中。
宝塔巍峨,树木葱茏,文物荟萃。在“三下乡”实践七天的时间里,7月10日下午,我带着团队(榕塔社会实践队)十多人来到六榕寺,一起探寻千年古刹的历史,走进汉俳文化样式。我边走边看,天王殿、花塔、大雄宝殿、碑廊、六祖堂、观音殿、东坡像、补榕亭等独特遗迹是六榕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欣赏之余研读大才子王勃为寺撰写了3200字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在经书流通处翻阅读物、寻找诗词文集。
在我与寺院师父的顺利沟通下,能持师父在六祖堂前为我们讲述六榕寺的历史趣事,从寺院兴建到大火湮没到重建复兴,从梁武帝到萧衍到东坡居士到才子王勃到六祖铜像……寺内建筑与文史遗迹在脑中建模成型,在实地参观与专业讲解后,对六榕寺的认识更加立体了,可感可知可叹。
在客堂,我们与持禅师父交谈,了解到六榕寺的文化特色是汉俳,在赵朴初居士“和风起汉俳”的开创之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榕汉俳,在“文禅互动”传统下落地生根,是对外沟通的重要窗口。持禅师父代表六榕寺赠予我们多本书籍《空谷做么响——汉俳里的塔影榕荫》《六榕寺志》《于斯静 如是修——俳人笔下的南平静修小镇》,汉俳文创笔记本、明信片等。之后在8月18日,我与徘舍文旅驿站主创人王导通过微信沟通约在六榕文化研究院见面,进一步探讨课题项目推进,以及广州市打造“诗词之都”的政策下,六榕汉俳文化如何大放异彩。在对话过程中,我虚心学习,期望能够带领团队协助六榕寺创建“汉俳传承特色基地”“六榕汉俳特色街”“六榕汉俳特色社区”,坚守在诗词热土上,传承诗词艺术,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让花城充满诗意。
珍视,重视,凝视。传承传扬、传递传颂、代代相传。在反复的资料整理中,一次次的调研实践中,能诗善文的文化大咖与六榕有不解之缘,我亦与六榕结下了难解的情缘,因为热爱,不负期待,惟愿一起助力六榕花塔流芳千古,助力汉俳文化流传千古。(通讯员: 彭小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