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这座地处姑苏城西、胥江河畔的人口大镇,承载着2500年的吴文化历史底蕴,也寄托着40万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作为经济重镇,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他们或怀揣梦想寻求发展,或迫于生计寻找出路,每一个“苏漂”而来的人,都能在这片包容、开放的土地上书写出“渎”特人生。
今天的木渎基调是繁荣发展,俯瞰全镇,处处充斥着现代化的气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高楼大厦,五光十色迷人眼的七彩霓虹,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高架道路,林林总总,交织谱出慷慨激昂的奋进乐章。但只要你深入街巷,将细节处放大,就能发现在巨变中亦存有质朴的画面,那些蕴藏于城市肌理之中的,烟火气、人情味依旧是代代传承、累积沉淀而来的,“渎”一无二的风土人情,为漂泊在外的人,提供停泊的港湾。
翠坊社区位于木渎古镇片区,辖区范围东至白塔河,南至东街河,西至翠坊北街,北至中山东路。总户数4129户,常住人口约13100人,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近半。这里是木渎镇20年前名副其实的中心区域,现如今大部分的居民小区都已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内有近百家小商户,菜场、学校配套齐全。大到用餐购物,小到缝补磨刀,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绝大部分的生活需求。
民以食为天,有人说菜场是另一个“江湖”,当地的集贸市场里,能听到五湖四海的方言,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人群,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附近的居民和摊贩熟稔地交谈,一个说着本地话,一个说着夹杂口音的普通话,但双方竟能默契地交流。市场附近的街巷,亦充满了生活气息,顺着小吃的香味,迎着腾腾的水蒸气,望见一张张带着笑容的脸,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带来独有的家乡味道,靠着勤劳的双手在这里站稳了一席之地。下午2点,这家不足30平方米的苍蝇小馆终于送走了最后一批午餐档的客人。凭借着一碗家乡味道,这家米线店在这条老街上屹立了近30年。
的
“这家店是1995年开的,当时是想着在木渎这样人口众多的乡镇里,餐饮行业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像我们这样有地方特色的江湖菜肯定会很受欢迎。”祖籍四川的老邓,1987年就来到木渎参加工作。1993年,在本地发展稳定的他,决定将退休的父母也接来苏州定居。初到木渎,勤劳了一辈子的两位老人一刻也闲不下来,于是凭借着一手好厨艺开起了米线店。2000年初,老邓从年迈的父母手上接过了这门生意,一直做到了今天。换了一代人经营,但这股独特的市井风味却不曾变过。
“辛苦肯定是辛苦,每天早上6点半就到店里,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全年无休。”谈到平日里操持小店的辛劳,老邓脸上始终含着笑,并不觉得愁苦。依靠这家小店,他们一家三代人在木渎扎稳了根,有了事业,有了住所,也有了新的生活希望。老邓说起自己女儿时,总是满脸的自豪,许是继承了老邓踏实、勤奋的品性,女儿顺利完成学业,并在一家小学任教,工作稳定,生活幸福。“我现在是木渎人了,这里是我第二个家乡。”晚市即将开始,老邓又忙活起来,他在木渎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忙碌中越过越红火。
时代更迭,如今“背井离乡”再不是萧瑟落寞,而是“志气”和“勇气”的代名词。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现在,木渎都凭借着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成为“漂族”们的人气选择,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发展机会,更期待的是真正的融入,为无处安放的局促感找寻释放的出口。木渎的胸襟之广阔可包罗万象,愿意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敞开大门,只要你悉心播种、耐心耕耘,必将在这片沃土上收获灿烂与美好。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