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月饼
一段关于传承的美味之源
六千多年前,亭林镇初见其貌;
四千多年前,灿烂的良渚文化在此活跃;
如今,
我们还能在这里欣赏到
“亭林八景之一的”野王读书堆、
被誉为“江南第一松”的铁崖松、
元代文学家、书法家赵孟頫的
子昂碑《重修宝云寺记》
……
历史和美景是带不走的,
但我们仍能从这里
携走一份香甜的美味,
品尝一段源于光绪年间的历史,
传承一份金山人独有的文化遗产。
上海亭林东林食品厂
东林食品创立于光绪年间,原为亭林古镇茶楼,名唤日升楼。本地史志《亭林镇志》有载,日升楼是亭林地区制饼上市最早,制饼工艺最好的茶楼,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解放后,日升楼与其他几家商号合并,成立了亭林食品厂,距今已有六十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亭林食品厂进行改制,遂成立上海亭林东林食品厂。历经了无数战火与变革,所幸最纯正的传统手工技艺通过代代师徒相授,被传承与保护了下来,至今已发展到第五代传人。
朴实无华的小门面,短短三个月的中秋月饼时节,纯手工制作的微末产量,并不能让东林人放弃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黄平是亭林月饼第四代传承人,这些年来,她不断实验,结合现代人的口味改良了月饼制作的工艺和配方,但她依旧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
质朴的匠心、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口口相传的独特美味,让东林牌亭林月饼在金山家喻户晓。“亭林月饼”以特有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自成派系,独有的“猪油夹沙”馅月饼更是“一绝”。
猪油夹沙
亭林月饼的制作过程极为讲究
制辅料、制馅、制皮、包馅、烘烤
每一步都有独门绝招
工艺复杂、要求苛刻
黄平表示:“当我成为传承人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决心要用一生去守护。”同时,她也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亭林月饼,都能品尝到这独一份的“猪油夹沙”。
【制辅料】
起酥类饼点制作,都会使用到油。而正宗传统亭林月饼,使用的是明火熬煮的猪油,费工费料,但却有独特香味和口感。遴选精品生板油,切块熬煮,需要不停翻炒约一小时,直至油渣金黄方能功成,火候、人工缺一不可。
【制馅】
“猪油夹沙”馅由糖猪油和赤豆沙组成,均需自制。
制糖猪油:糖猪油有“选、切、腌、搓、压、封”等传承工艺。精选厚度适中猪板油,剥去油衣,切成均匀小块,依配方放入腌缸用糖腌制。装罐,压实,包裹,封口。密封保存,约两个月左右方可开封使用。
制豆沙:将精选上等赤豆洗净,倒入锅中煮酥,起锅磨成浆状,再加入传承配方:猪油、白糖等辅料,倒回锅中进行炒制。炒制需要近两个小时,期间需要两位师傅合作,轮流掌控火候和翻炒豆沙以防粘锅,稍有不慎或失误,将导致整锅豆沙报废。
【制皮】
皮料制作中,面粉、水、起酥粉和猪油的配比以及水的温度都是有讲究的。揉面时需采用独特“拉”面而非揉搓,手劲大小和揉面时间都要恰到好处。此外,亭林月饼的酥皮采用的是传统“小包酥”的制作工艺,这种工艺要求高,工序繁,耗时多。
【包馅】
包馅时,要注意皮料和馅料的分量配比,馅料不得露出。
【烘烤】
饼胚成型后,放入烤箱烘烤。烘烤过程中,烘烤师傅需要实时观察月饼形态变化,调整烘烤温度,适时喷水增加湿度,如此才能烤制成功。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创制出了这独特的舌尖上的美味。简简单单的一张食品纸,包着10块月饼。现在的亭林月饼除了猪油夹沙,还有五仁百果、纯豆沙、椒盐、鲜肉等经典口味。如今,市面上的“新式月饼”层出不穷,而这“藏”在乡间的亭林月饼,虽已传承一百三十多年,却仍然保持着原汁原味。
亭林月饼一路走来,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2017年,亭林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东林历史,东林技艺,以及为此默默付出的东林人的肯定。
来源:i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