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韶关11月18日电 题:探访岭南西京古道上的文化标志观澜书院
作者 李凌 袁少洪
在广东乳源县境内,保存着约70多公里岭南通往中原的西京古道。古道沿途,至今仍存留着大量的古书院、古桥梁和古凉亭等建筑。其中建筑风貌最为完整、有古道文化标志之称的观澜书院,近日与西京古道一起,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18日上午,明媚阳光一扫往日的阴霾,令粤北的深秋暖意融融,记者随乳源县资深文史专家许化鹏一道实地探访屹立于古道途中已有200余年历史的观澜书院。
走进书院,只见门楣上挂着一方黑色的木牌匾,上书“观澜书院”四个烫金大字,笔力雄浑凝重。据许化鹏介绍,木匾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是大桥村一位秀才撰写,它的得名是因为落成之时,书院前方有一波滔滔奔流的河水,波涛起伏,滚滚向前,故取名“观澜”
书院建筑共分四进:一进拱秀门,二进观澜门,三进明德堂,四进资深堂。阔大的四合院里,保存有大量清代的木匾、盆座石、石墩、石水盆等木雕和石雕,古朴典雅;楼廊、栏杆、门楣上,处处篆刻有花、草、鸟、雀或福、禄、寿等装饰,精美绝伦;就连天井中铺设的鹅卵石,也因为岁月的“雕琢”,变得润园光滑。
观澜书院整座建筑美观大方,在建筑风格上既有岭南客家的风貌,又夹杂了江南徽派建筑的格调,具有较高的建筑技艺。然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年久失修,有的楼板、木雕已霉烂,令人惋惜。
许化鹏告诉记者,观澜书院由清乾隆年间大桥村许氏十四世例贡生许景发1793年倡建,距今有219年。在当时,大桥村仅有数百户人家,但是文风鼎盛,人文蔚起,书风浓郁,因此人才辈出。据许氏族谱记载,自建成后到民国初年,观澜书院孕育的秀才、举人、国学生共计有150多人、七品以上的官员有数十人,其后人足迹遍及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新加坡等地。
乳源县大桥镇党委副书记潘鸿表示,“西京古道”是岭南历史上一条重要的通道,沿途遗留着古建筑、古道、古驿站、古民居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其中的书院更是成为连接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历史见证。
“观澜书院不仅是古道上的文化标志,也是当地发展文化旅游的宝藏。”潘鸿告诉记者,当地政府计划以观澜书院为中心,把西京古道、盘龙祠和通济桥等景点融合在一起,发展一条以“古”为卖点的旅游线路。(完)
转自2012年11月18日 1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