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高新区唐家湾镇,
有一座五百多年的古村
——那洲村,
中国杰出的人民美术家、
美术教育家古元
便是从这个村中走出。
许多年来,
古元以其鲜活的艺术作品,
以及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
作出的突出贡献,
被人们所熟知与纪念。
古元故居不大,
是典型的岭南民居,
由古元父亲古万建修筑于1912年。
手绘/钟凡
故居由主座和庭院组成,
青砖灰瓦,二进夹一天井,
抬头望去,
百年前的灰雕和彩画雕刻精致、栩栩如生。
正厅两侧有古氏家训长联:
“厚德载福惟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
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事端资退让。”
故居布置的古朴家居生动还原了
当年古元日常生活场景。
后花园里,
葱茏的绿树生机勃勃,
缤纷的花朵争相竞放,
遥想古元曾经就和家人们
在这里纳凉、闲谈,
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
后来,
古元从唐家湾镇那洲村走出,
北上延安、扎根陕北窑洞,
到达延安后,古元先后入读
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
与陕北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绘画用的纸、笔、墨、颜料
很难进入延安,资源匮乏,
他便用敌人扔下的弹壳碎片做成刻刀,
因地制宜开始学习版画。
他以生活为创作土壤,扎根陕北土地,
成为文化战线的主力军。
古元以画笔和刻刀为枪,
绘就了时代画卷。
让后人在他一幅幅的作品中,
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比如《开荒》《播种》《秋收》
是歌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们的
劳动生活的,
《骆驼人》是刻绘他初到陕北
首次看见骆驼队那种高兴心情的,
《青纱帐里》是表现人民群众
抗击日寇侵略的坚强意志的。
根据乡亲们的日常生活,
古元又创作了《入仓》《读报的妇女》
《离婚诉》等木刻作品。
这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在自己的艺术长河中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古元创作的大量作品,
是他的艺术精神最好的诠释,
记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追求自由和真善美的光辉历程。
他被徐悲鸿誉为
“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
他的作品被誉为
“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晚年的古元,身在北京、心系故乡。
他曾回到那洲村,
画下《家乡的老榕树》、
写下“情系乡土 饮水思源”的书法作品,
满怀着对童年时光和故乡生活的眷恋之情。
还拿起了伴随他多年的木刻刀,
刻下了一幅以珠海渔女雕塑
为主体的《珠海朝晖》,
并把这幅黑白木刻作品献给了故乡珠海。
1996年,古元因病逝世。
他在遗嘱中写道:
"
我愿把从事美术工作以来所创作的部分主要作品捐献给我家乡的人民,希望将这些作品永久保存在古元美术馆供参观者欣赏。
"
当他抱病精选捐献作品时,
还对每一幅失去原版的复制品和印刷品
都仔细亲手标明创作年代、
作品题目并签名。
古元的女儿古安村曾描述道:
“他对每一件作品都细细端详许久,神情是那样地认真专注,犹如一个小学生在认真填写答卷。也许此刻他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向母亲、向故乡呈献一份精彩的答卷。”
高新区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罗玉芬:
古元故居作为集有形的建筑资源和无形的人文资源于一体的历史遗存,是承载城市历史、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名人故居不只是文物建筑,更是地域的人文亮点和文脉延续,传承历史名人的优秀精神,是传承人文价值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在,古元故居经过修缮后免费向公众开放,对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潜在价值。无论是修缮保护、有序开放,还是深度挖掘、活化利用,都应在维护好文物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持续推进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发展,让名人故居等文物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今天,
当我们来到古元先生的故居,
欣赏他的传世之作时,
感受他作品中粗犷处大刀阔斧,
纤微处精雕细琢,
感受他创作中闪耀着的时代光采,
也感受他的初心。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图/珠海发布 陈佳哲
手绘/珠海发布 钟凡
制图/珠海发布 金阁
编辑/明敏
责任编辑/蓝辉龙
三审/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