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峡的沿途有无数的奇峰耸立,有峭壁相互对持,最宽的地方几乎望不到对岸,最窄的地方不足百米,对比之下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条缝隙了。
来到三峡,战于高出眺望,顿时被三峡气壮山河的气势所感染,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印记。
除了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以外,还有李白的《上三峡》其中便有“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这样的名句。还有白居易在《入峡次巴东》写道:“万里工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但是这里的景色虽然美,然而三峡位于长江的中游地段,历史上长江的中下游都说是属于洪水的多发之地。
长江源起叫沱沱河,后来又叫做通天河、以及金沙江等等。长江在汇聚了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等水源之后,浩浩荡荡冲进三峡峡谷,然后扑向大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生了突如其来的洪灾,对两岸的百姓影响将是重大的。
为了防洪老祖宗在早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就修建了一座工程浩大的都江堰,并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和灌溉的作用。
不过可惜的是老祖宗还不懂得如何充分的利用水立,比如说用水历来生产能源。而到了近代“三峡大坝”的完成则充分利用了水力资源,不仅能够起到防洪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起到发电、航运等作用,堪称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很多人不知道这项伟大的工程,最早提出的人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19年孙中山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实业计划》提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其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资其水力。”
这项工程是极有可行性的,1944年5月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博士来华查勘了三峡,随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1945年5月,资源委员会组成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并从美国租借了两台钻机和两名钻工,着手进行部分勘测和调查工作。之后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了由该局进行设计的技术合作协议。设计与研究工作已经初步的开展了,不过在1947年5月这项计划被终止了,实在是该感到庆幸。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950年 2月就在武汉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工作。随着三峡发生的一系列大洪灾,三峡大坝的修建也被提上的日程。 从1955年开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全面的开展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研于设计工作。
1970年国家批准了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然而在开工之后却遇见了不少的问题,要知道长江三峡的水量是三门峡的15倍左右,泥沙却只有三门峡的一半都不到,各方面的建设都是没有创性的,因此进展也较为缓慢。
一直到1992年,三峡工程才进入了建设阶段。整个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是在1993到1997年为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目的是实现大江截流。包括三峡水电站也是在1994年正式开始动工。
第二个阶段是1998到2003年,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目标是实现水库初期蓄水以及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
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到2009年,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目标是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
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了2006年已经全线修建完毕,水位上升了156米,多少人为了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搬离了自己的家园,还有许多的文化古迹被淹没,整个三峡大坝的工程投资更是达到了200亿。付出了无数的大家,终于完成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那么这项工程究竟为国家带来了多少的收益呢?
在收益上来看,2010年7月三峡水电站便突破了日发电量4.3亿度的突出成绩,三峡简称之后,万吨级的巨轮可以将货物从上海直通重庆。在未修建三峡之前哪怕是上游也只能够通行三千吨级的大船。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每年至少能创造400亿的利润,十年也就是4000亿。更重要的是三峡大坝阻止了多少次的洪灾发生,是长江两岸百姓名副其实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