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旅游的朋友,或许对“故宫”不会陌生,说白了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但严格来说,故宫里应该有两座“皇宫”,一座是“皇帝”的皇宫,另一座则是“太上皇”的皇宫。乍一听,这话挺绕嘴,但对历史有研究的朋友应该笑了,住在北京的“太上皇”只有一人,那就是清乾隆。这座“太上皇”的皇宫就是紫禁城中的“宁寿宫”,其中的一堵墙更是被后世津津乐道。
直白点说,“宁寿宫”就是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的地方。清乾隆,想来不用过多介绍了,当了“太上皇”后仍把持朝纲数年之久,说他“当皇帝没过瘾”再合适不过;“宁寿宫”对此也多有体现,规格布局几乎完全模仿紫禁城,俨然就是“皇宫中的皇宫”,当然规模小了一些。如果将整个故宫看成一座“大四合院”,那么宁寿宫就是乾隆专属的“小四合院”,这就引出了一堵后世人津津乐道的“墙”;有朋友或许已经猜到了,北方老宅几乎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堵墙,名为“照壁”,宁寿宫里的这堵墙俗称“九龙壁”。
有朋友或许要问“院子里莫名其妙的修一堵墙,究竟有啥用?”这讲究可就多了,如果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释,古人建宅讲究“风水”,尤其看重“导气”;简单的解释,“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就是不吉利,趋吉避凶的方法就是在房屋大门前面建一堵墙,这堵墙就叫“照壁”。当然,这么解释过于简单了,如今来看,北方古建筑,正对大门的就是“堂屋”(客厅或主要房间),如果没有什么遮挡物,外人站在门口就能直接看到“主厅”里发生的一切;“照壁”就起到遮挡视野的作用,以此来保护房主隐私,当然也有挡风等作用。
故宫里的“宁寿宫”也是如此,不过规格上当然不能与寻常百姓家一样,这堵“照壁”庄严雄伟,尤其上面的九条龙更是栩栩如生,气势磅礴;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九龙壁”可不是只有九条龙,除了前、后墙各有九条戏珠蟠龙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地方也有龙。大致来讲,九龙壁是“庑殿式”建筑,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前后各有九条龙,垂脊左右各有一条龙,正脊两侧是两只(辟邪)吞脊兽,吞脊兽前后也各有一条龙,这样就有30条龙。
还不算完,每块瓦当下面琉璃砖上也各有一条龙。据统计,“九龙壁”共有简瓦252块,陇垂251块,龙砖82块,再加上跃于云雾之中的18条龙;另外,正脊两侧“吞兽脊”下,东西各有一块椭圆形瓦当,上面也各有一条龙,如此算来,“九龙壁”上一共有635条龙。当然,最显眼的还是照壁正中的那“九条龙”,最中间那条“五爪金龙”又叫正龙,自然代表皇帝(太上皇)了,它的两侧那八条颜色,形态各异的叫“升龙”或“降龙”,代表的就是八旗子弟。
去游览过“九龙壁”的朋友或自己发现,或听导游讲过,其第三条“白龙”的腹部颜色有些异样,仔细看会发现那块“异处”竟然不是琉璃瓦,而是一块木头;在古代这可是“太上皇”的庭院,拿“木头”糊弄工程,岂不是欺君之罪?这就是“九龙壁”被后世人津津乐道之处,由此还引出了一则小故事。据说这“九龙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但在清乾隆时期,紫禁城遭遇大火,九龙壁也失去了往日光彩;后乾隆帝下旨重修九龙壁,负责这项工程的叫“马德春”,意外也在此时发生。
工期初时,“马德春”尽心尽职,带领工匠按工序流程稳步推进,最终烧制出了与九龙壁原先颜色完全一致的琉璃瓦;这本是件好事,谁知运送途中,一个小工匠不小心摔碎了几块。当时工期紧,给皇帝干活,材料自然也十分尊贵,“摔碎几块”不仅浪费了材料,而且就算再赶制也来不及了;如果不能按期完工,那整队工匠都要面临杀身之祸,可此时再埋怨小工匠也无济于事了,愁得“马德春”直冒冷汗,一连数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后来,“九龙壁”竟然准时完工了,乾隆帝还来亲自验收,眼见修复后的九龙壁又恢复了栩栩如生、熠熠生辉的样子,自然心中高兴,对工匠更是赞不绝口,“马德春”等人还得到了许多赏赐;殊不知,是“马德春”拿檀木雕了一块琉璃瓦,然后镶嵌在“白龙”腹部,这才骗过了乾隆,使整队工匠避免了灾祸。有较真的朋友或许会说“这也就是传说故事,木头能和琉璃瓦一样吗,就算当时瞒过了乾隆,时间长了那块檀木也会发生变化,难道还能瞒过皇宫里的所有人吗?”
乍一听似乎挺有道理,但仔细想又情有可原。古代皇帝可是“神”一样的存在,就算后世有人发现了九龙壁上的那块木头,谁敢跟乾隆告密?真跟乾隆指出来了,那不是说“皇帝眼瞎”吗?当然,或许这就是一则“传说故事”,听导游说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