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通讯员 刘晓晶 记者 袁玮)傍晚的滨江,景色宜人。来来往往的市民、游客享受着盛夏一天快要结束时的凉爽,如果此时你看到一个上海爷叔不时用手中的相机拍拍这、拍拍那,动作敏捷得像个小伙子,那你可能碰到了我们故事的主角——徐汇老克勒朱水苗。
徐汇区供图(下同)
时间要拨回到40年前的1982年,25岁的朱水苗是地处宝山的上海吴淞水泥厂的一名宣传干事,负责制作黑板报等宣传工作。随着水泥厂的迅速发展,那一年厂里提出需要有人能拍照记录厂里的发展变化和重要时刻,年轻的他自告奋勇,虽然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碰过相机。
无师自通的朱水苗通过不断实践与学习,成为沪上主流媒体的通讯员。愈发热爱摄影并走向专业摄影道路的他,走出水泥厂,后来成为上海中学生报的摄影记者、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摄影部主任。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年的门外汉,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摄影家协会的一员。
2012年,老朱开始尝试并喜欢用智能手机拍照,拍了3年之后,积累了大量手机拍摄经验的他开始参加各种手机摄影大赛,通过手机镜头反映生活在徐汇的所见所闻,传递老百姓生活百态。时至今日,他在电脑里保存了4000多张手机摄影作品,每一张都有故事。
在老朱看来,相比笨重的传统相机,举起来对准别人会给人压迫感,手机拍摄方便快捷,特别适合抓拍。“今天是新闻,明天就是历史。”老朱说,他的摄影有自己的专注方向——社会新闻,尤其是身边的感人事、突发事、新鲜事,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去表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展现出来一种最原始、最真实的瞬间,传播大家的真善美。
2003年起,朱水苗一家开始定居徐汇。老朱说,过去近20年,镜头中的徐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徐汇商业更加繁荣了,生活可谓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居民购物、出行、就医更加便捷,小区周围东南西北都有超市、菜场,出门地铁公交都有,甚至还有非常方便的共享单车,就医的便捷体会更深,现在可以网上自助挂号,大大缩短了就医的时间。”
定居徐汇后,除了工作,老朱经常出没的地方是徐家汇商圈、徐汇滨江、周边超市,还有徐汇区图书馆。老朱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几乎每天晚上散步到徐汇滨江兜一圈。家里离徐汇滨江非常近,因此他也拍摄了大量徐汇滨江的照片。说起这个习惯,老朱自己都乐了:“老伴跟我去徐汇滨江散步,时常走着走着两个人就走散了,后面她就自己回家了。她也从来不会抱怨我,因为她知道我一定又去摄影创作了。不仅没有抱怨,老伴甚至还会给我提供线索,有一次拍摄一个小孩不慎落水,见义勇为的市民下水救出,老伴看到后赶紧对我说,那边出事了,快去看看吧。”
疫情期间,封控在小区的老朱每次出门做核酸就带上手机,拍摄了大量的疫情志愿者影像。在老朱眼里,为了小区居民的健康生活,他们付出很多,很辛苦,让普通老百姓很感动。“摄影关键不在技术,技术只是基础,关键是眼力、眼光、构图、构思。”这是老朱平时在企业、学校给摄影爱好者上课时最常说的摄影“武功秘诀”。之所以经常去徐汇区图书馆,主要还是看摄影类、美术类、电影类杂志、读者文摘,这也是老朱的爱好之一。他说光是埋头拍照还不行,需要看看其他摄影家如何拍照、如何构图选择角度,摄影虽然只是一瞬间的捕捉,但是这背后依然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包括文学、艺术、美术等等。
“相机、手机再好,它不会告诉你怎么摄影,只有镜头后面的大脑才能决定你的摄影作品是否优秀,学会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变化,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摄影角度与众不同。”这是老朱对摄影爱好者、徐汇摄影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