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极端高温席卷全国多地,极端干旱天气导致许多地区的河流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枯竭。尤其是在长江流域,高温和干旱造成河流与湖泊水位的暴跌,许多平时长期藏在水下的历史遗迹开始逐渐浮现出水面,如重庆的佛爷梁岛礁、鄂州的观音阁、鄱阳湖的落星墩、大冶的贞洁牌坊等等,鄱阳湖的滩涂上亦出现了一幅“生命之树”的大地奇观,仿佛在告诫人们爱护环境、保护水源。
重庆佛爷梁岛礁
重庆佛爷梁岛礁位于重庆巴南区双河口镇五台村附近偏南的一座江心洲上,当地气温多日维持在40多度的高温,在持续的炎热干旱天气下,这座名叫佛爷梁的长条形岛礁于8月中旬露出水面,而此前岛礁则一直被淹没在江面之下。
岛礁露出后,人们在礁石顶部发现了三龛摩崖造像,造像均为坐东朝西的形制,其中最大的一座龛高达到了1.4米,圆拱形的龛内塑着一结跏趺坐的僧像。
经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的初步考察:这三座摩崖造像很可能为明清时期的人们所建造,距今已有约600年的历史,考虑到佛爷梁一带处于长江航道上,水流湍急、暗礁众多,非常容易搁浅、触礁,故古人造像于此大概率是为保佑过行船只往来平安,同时起到指引航向、标记地点的功用。
由于这种在江面岛礁上开凿的摩崖造像非常少见,很可能是川渝摩崖石窟中一种新的造像形式,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鄂州观音阁
鄂州观音阁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其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坐东朝西,逆水而立。整个建筑体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身,始建于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因其坐落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之上,故又被称“龙蟠矶寺”。
2017年夏天的观音阁,基座曾被淹
8月18日前后,观音阁的底座逐渐露出水面,作为基石的“龙蟠矶”势如盘龙,屹立江中,坐落其上的观音阁则构筑精巧,重檐回廊,黛瓦白墙,这样的“第一阁”,在万里长江之中也仅此一处。
鄱阳湖落星墩
落星墩又名落星石,位于江西省庐山市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是庐山市的地标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迹。落星墩是一座小石岛,形如星斗,高数丈,纵横周围大约一百余步,总面积不过1800平方米。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载:“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宋人对于落星墩也有着“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的形容。
在丰水期时,石岛的大部分都会浸入湖水之中,远远望去,就像是一颗坠星般浮在水面。而在枯水期时,落星墩则会完全露出湖面,显现出“落星”完整的样貌,成为一大奇观。
去年11月时,落星墩就曾因为鄱阳湖水位下降露出过全貌,而今年由于严重的干旱,鄱阳湖星子站水位提前了三个月进入枯水期。2022年8月24日,千年石岛落星墩露出全貌,裸露出的河床被一片翠绿的植被所覆盖,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观赏。
大冶节孝坊牌坊
由于湖北持续的高温天气,水库水位发生明显下降,8月23日,位于湖北大冶龙角山脉大嵇山脚下的石家湾水库中常年掩藏在水下的清代牌坊几乎全部露出了水面。
今年4月牌坊部分露出水面的样子(图据视觉中国)
据了解,该牌坊是清朝雍正皇帝钦赐给忠贞节孝、教子有方的吴氏村民的节孝坊牌坊,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这座古牌坊高约五米,由4根石柱支撑而起,上刻有"节孝坊"三个大字以及十八罗汉、双狮戏花球等图案。
1958年当地兴修水库,节孝坊随之沉入水底。2010年,石家湾水库加固,库水被放空,沉在水底的“节孝坊”得以重见天日。此后这块牌坊也不时在水库的枯水期露出水面。
鄱阳湖“生命之树”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其湖盆是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近日高温干旱天气频发,鄱阳湖的水位持续下降,水生植物逐渐露出,鄱阳湖湖盆也开始出现干涸、开裂的现象。
受降水偏少及持续高温影响,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旱情,鄱阳湖也提前100多天进入低枯水期,刷新最早进入低枯水期(10米以下)记录,鄱阳湖水面积较6月已缩小约3/4。
8月22日,鄱阳湖南昌进贤段水域的滩涂在分支水流的不断冲刷之下,慢慢形成了酷似一棵“树”之分支的自然奇观。这棵鄱阳湖的“生命之树”如此栩栩如生,仿佛也在告诫每一位看到它的人:保护自然、节约水源。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实习生 吴依璠 编辑 乔雪阳 除署名外图据IC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