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终于被找到!只有碗口的大小,为何不让任何人靠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大诗人李白《将进酒》中这一传诵千古的诗句写出了黄河源出西部高原,一泻千里,东流入海的雄伟气势。由于西部高原海拔很高,上接云天,黄河从这里发源东流,就仿佛是天上的银河倾泻下来似的,所以有人说她是“高源云外悬”。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对她的源头很早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由于那里距离中原地区较远,而且海拔很高,人迹罕至,古代的人们只能根据传闻作出种种猜测。
“河出昆仑”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古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昆仑描绘成一座非常高大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山、仙山,上面住着一个戴着首饰、长着虎齿、拖着一条豹尾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掌管瘟疫刑罚。
“河出昆仑”的说法产生之后,许多人深信不疑。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回长安后向汉武帝提出了一个“河源出于阗”的报告,说:“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今黑海或里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今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原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
汉武帝便按照古人的“河出昆仑”之说,“命河所出山曰昆仑”,意为“河源之山”。
源出星宿
魏晋时期,中原人民与崛起于青海和新疆南部的吐谷浑有着密切的交往,从吐谷浑那里逐渐了解到黄河的源头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首次提出了“源出星宿”的说法。
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观王杨雄和宇文述等统帅大军平定吐谷浑后,在吐谷浑故地设置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东南)等四郡,用“河源”作为郡名,显然是对黄河源出青海南部的一种确认。不过,当时还没有弄清河源的确切地点。
隋朝末年,吐谷浑乘中原大乱重新崛起,不时骚扰内地。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率兵出击。
侯君集、李道宗所率的一路大军曾“转战过星宿川,至于柏海,频与虏遇,皆大克获。北望积石山,观河源之所出焉”。
这里的柏海是指今扎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
不久,吐谷浑为雄踞于西藏的吐蕃所灭。吐蕃王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朝求婚。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命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入藏与之成亲。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这是中原地区的人到达星宿海及扎棱湖、鄂陵湖最早的几次记录,史书虽说他们“观河源之所出焉”,其实还是没有到达真正的河源地。
元明清三代对黄河源头的研究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首次将西藏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招讨使都实奉元世祖之命,三入吐蕃探寻河源。
都实的弟弟跟随他一起探察河源,曾向翰林学士潘昂霄透露考察的过程,潘昂霄据此撰写《河源志》一书。
书中指出,河水从二巨泽继续向东奔流,又汇合了来自西南、南方、东南方向来的三条水流,水量逐渐增大,始称黄河。
与此同时,地理学家朱思本得到元朝帝师所藏的藏文图书,从中找到有关河源的资料,译成《河源志》一书。
书中指出:“河源在中州西南”,“水从地下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
这两本《河源志》内容互有详略,但都认为河源是在星宿海西南七八十里或百余里的地方,星宿海并不是黄河的源头,而只是一个“加油站”,这种说法更加接近事实。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南京大天界寺高僧宗泐出使吐蕃,招谕阿里地区的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和巴者万户府。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冬,宗泐衔命西行,途中曾路过河源,饮过河源水,并在那里的山中过夜。完成使命返回京师后,宗泐撰写了一部《西游集》,记述沿途的所见所闻。
此书在清代已失,但他途经河源地区所作的《过河源》诗至今犹存。
诗中批驳了“河出昆仑”的错误说法,但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人仍然继续弹着“河出昆仑”的老调。
清朝统一全国后,为了治理黄河,决心“探河源以穷水患”。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圣祖玄烨命侍卫拉锡及内阁侍读舒兰等人往探河源。
但是,他们只走到星宿海未再前进,并没有寻到河源。
黄河的正源问题仍有待后人的探索。
新中国时期的探索
对黄河源头展开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并真正穷尽河源,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
1952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了一支黄河河源查勘队,对河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并访问了世世代代在当地游牧的藏族牧民。
藏民习惯上将流入星宿海的三条河流自北向南分别称为“扎曲”、“约古宗列渠”、“卡日曲”,而把夹在中间的那条约100多千米长的约古宗列渠称为“马曲”,把其上游部分叫做“马曲曲果”。
“马曲曲果”是藏语黄河源头的意思。
黄河河源查勘队根椐藏民的传说,沿着约古宗列渠西行,寻找黄河的源头。
这次考察历时4个月,行程约万里,查明约古宗列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中部雅拉达泽山东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西南缘。
在那里,从地下涌出的许多泉水汇成细流,串连盆地中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一条宽2~3米的小河,缓缓地流淌在约古宗列大草滩上,向东流经马涌滩,注入星宿海,在巴颜与欠山的北侧同卡日曲汇合,再向东注入扎陵、鄂陵两个姊妹湖。
黄河水利委员会认为,历史上所指的约古宗列渠即马曲,是黄河正源。
不过,有人对此持有疑议。
注入星宿海的三条河流,除北边的扎曲长70千米左右,流长远不及其他两条河流,水流量也不大,经常处于干涸状态,从未有人把它当做黄河的正源外,也还有人将最靠南边的卡日曲视为黄河的正源。
据考证,明代宗泐出使吐蕃,过河源区,夜宿的山中就在卡日曲河边。
清代阿弥达确认的黄河正源阿勒坦河也是卡日曲。
时至今日,当地藏民中还有人把卡日曲当做河源看待的。
于是,1978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查勘队、南京地理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地理系湖泊查勘队再次前往河源地区进行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也邀请有关单位组成一个考察组,深入河源地区进行考察。
他们经过一个月的考察后,认为黄河的正源应是卡日曲。
因为从长度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渠长25千米;
从三条河流汇合处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渠大一倍多;
从源头的出水量看,卡日曲的泉水比约古宗列渠旺盛,旱季仍不干涸,约古宗列渠在旱季河床多干涸;
从流域面积看,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渠大700多平方千米;
从历史文献看,古人把卡日曲作为入藏孔道的记载较多,却不把约古宗列渠作为入藏的孔道。
对于这种不同的看法,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过研究,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于1985年作出答复,仍确认约古宗列渠即马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马曲曲果,即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这个源头,和我们想象中的黄河激流不一样,大家别小看这个只有碗口大小的黄河源头,在其周围有无数条小溪流,他们积少成多,就成为我们看到的激情澎湃的黄河了。
源头虽然找到,但是地理专家却提醒大家不要靠近,因为这里草丛多,不容易分清楚哪里是大流经过的地方,而且这里的地面都很湿润,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泥潭里,生命财产也会受到威胁。现在黄河源头受到很好的保护,不允许陌生人进入,这个神秘而有伟大的地方,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