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华池县荔园堡村:红色村庄的红火日子
清晨,阳光洒满南梁红色景区。青山环抱中的荔园堡村渐渐苏醒,安静而美丽。
早晨6点半,荔园堡村环境卫生村民治理工作队队长范刘德和他的队员们准时出发,对河道、公路、农户庄前屋后的“三堆五乱”进行集中清理。沿着穿村而过的葫芦河溯流而上,东岸是南梁红色景区,西岸是几排两层窑洞式民居,青砖灰瓦白墙,干净整洁、错落有致。每每看到村子现在的模样,范刘德都会不由得感叹:“村里变化真是太大了!”
一
荔园堡村,位于华池县南梁镇,本是陇东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中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却因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贡献而闻名。80多年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这里创建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
由于地处子午岭深处,又是甘肃和陕西两省交界处,长期以来,偏远、落后是荔园堡村的代名词。对于曾经的贫穷,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范刘德记忆深刻:“上世纪70年代,村里大部分人住的是土窑洞,在常年的烟熏火燎中,窑洞里面黑黢黢的。极个别人家条件稍好,盖起了厦子房,屋顶连瓦片都没有,只能用河里采挖的石板来代替。村里唯一与外界连通的那条羊肠小道,窄得只能通过一辆手推车。”
荔园堡村村史馆有一张“大事记”图表,记录着村里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节点性事件:村民郝风礼购买全村第一台缝纫机、村民解树昌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村里修建第一座大型石拱桥……从这里,荔园堡村的历史变迁能一览无余。其中一件事,范刘德记忆最深刻:为了缅怀革命先辈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丰功伟绩,1985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开始修建南梁革命纪念馆,受当地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感召,当时本村王登明、王德亮等8户群众主动搬迁,确保纪念馆顺利修建。也是在那一年,随着农电网建设工程的实施,村里通了电,村民们从此告别了“点灯靠煤油,磨面靠人力”的日子。
从村文书、村委会主任到村党支部书记,范刘德一干就是33年。他带领村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大大提升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2010年,由于年事已高,范刘德主动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退了下来,将接力棒交给了村民公推直选出的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振杰。彼时的荔园堡村,虽然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提升,但除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外,缺乏其他产业支撑,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二
2009年,荔园堡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0年起,南梁红色大景区开始建设,作为南梁镇政府所在地的荔园堡村从此按下了发展“加速键”。
经过规划论证,2011年,投资10多亿元的南梁红色小镇开始建设。2013年,南梁红色小镇建成,新建的南梁革命纪念馆恢宏大气,崭新宽阔的新南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与红色景区一河之隔,197户农宅商铺复合型安置小区同步建成,荔园堡村54户居民、143个农商户完成了整体搬迁,大家过上了有宅院、有店面的新生活。现在,安置区已经发展成为以餐饮住宿为主、商贸活跃的旅游商贸区,旅游服务业成了居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村民屈民生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踏上了通往小康的坦途。2013年,他积极响应搬迁安置政策,千方百计借钱贷款筹措资金21万元,补齐差价后置换了临街的3间上下两层的房子,上层住宅下层商铺。“政府提倡我们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我们夫妻俩一合计,办起了农家乐。”屈民生说。
办起农家乐的第一年,屈民生夫妇没有从业经验,就请亲戚帮着做一些当地的特色食物。没想到前来吃饭的游客很多,尤其到节假日,店里都是“爆满”,他们开始尝到了甜头。
为了提升商户的旅游服务水平,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商户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厨艺技能、经营管理等,还组织过厨艺比拼活动。屈民生的妻子曾参加过全县的名小吃大赛,捧回了荣誉,这些都为他们的农家乐增色不少。2017年,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屈民生将店面进行了扩建,还从外面聘请了厨师,店里新推出饭菜的味道越来越好,前来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自从开了这农家乐,每年收入越来越多,真没想到短短几年变化这么大。”屈民生感慨道。
三
在建设红色小镇的同时,荔园堡村通过生态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先后建成金岔沟17户居民聚居点1处,改造提升农宅280户,全村小康农宅率达到90%以上。
2014年以来,镇村两级抢抓乡村道路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乡村公路项目。乡亲们不计个人得失,让耕地、挪树木、迁坟茔,齐心支持修路。现在,村里的主干道全部实现了柏油路和水泥路硬化,葫芦河上还架起了3座桥,八成以上的农户入户道路实现了硬化。不仅如此,全村照明电入户率和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户户通”和互联网实现了全覆盖;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厕改率达到80%以上;2016年,全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21年,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南梁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景区旅游服务业扩编增容和升级换代。
2015年,南梁镇进一步延伸景区功能,把各景点沿线的农户纳入旅游规划中,变农户家为景区服务“驿站”。镇政府采取组织群众外出学习、免费提供桌椅和餐具等激励措施,支持群众以自己家为主体,开办、经营农家乐。
政府支持村民发展农家乐的消息不胫而走。荔园堡村白家砭组女党员郭翠玲家就在新南公路沿线,距离南梁大景区1公里。每天站在自家大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旅游大巴车,郭翠玲心里早就生出了一个念头:开办农家乐。
2015年6月,郭翠玲的农家乐开业了。由于用的大多是自种自养的地道农家食材,郭翠玲的农家乐深受顾客青睐,开业仅半年就收入7万元。在她的带动下,全村陆续建成农家乐22家,成为集吃住游玩为一体的农家乐示范小区。南梁镇政府因势利导,对这些规模化农家乐进行统一规范,组合成“红色庄园一号院”“红色庄园二号院”,进行行业自律和组团发展,郭翠玲还被大家推选为“一号院”餐饮协会会长。
荔园堡村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在旅游线路沿线和景区,新建商业门店500多间,从事红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及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稳定在1500多人。2021年,南梁红色景区接待游客量113.94万人次,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63%以上,旅游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生意好的时候,需要预约,一天可以收入三四千元,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郭翠玲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多村民的心声。
四
村里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网,干净、整洁的道路连通着每家每户,村里建起了村史馆、生态广场、农家影院、夕阳红活动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群众生活越来越方便,小山村的蜕变让百姓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范刘德说:“这些年国家扶持政策多,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建设南梁红色大景区,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荔园堡发展遇上了好时候,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赶上好时候”的还有一位年轻的“90后”村党支部书记蒋大江。2019年底,蒋大江通过县上的统一考试成为村里首任专职书记,“第一次到村上来,就被村里的景象震惊了,二层小洋楼、宽阔的马路、优美的环境,完全超出了我对乡村的想象。”蒋大江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他倍感压力。
上任之初,蒋大江忙着入户走访,村民缺什么?哪里可以继续改进?闲散劳动力如何有效利用?年轻人回乡后能发展什么产业……这些都是他的关注点。慢慢地,蒋大江的笔记本越记越厚,他的心里也越来越有底。
2021,荔园堡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后,将红色基因融入村容村貌建设,进行“住宿+旅游”的红色文旅改造,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军旅文化等元素融为一体,让全村200户农户的民居焕然一新。依托南梁红色景区沿线的区位优势和享有赞誉的“南梁梅家豆腐”,建办起豆制品加工扶贫工厂1处,示范带动周边群众76户发展豆制品产业,打造南梁豆腐品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从只有初中文化的范刘德到高中文化的张振杰再到大学生蒋大江,三任村党支部书记接力赛跑,带领群众奋力拼搏,改变了荔园堡村的落后面貌。荔园堡村的振兴之路已悄然起步,荔园堡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作者丨陇东报全媒体记者 封康康
图片丨陇东报全媒体图库
发布丨马瑶
审核丨郝芳